修缮后的古井水量充足,村民纷纷到古井取水。
新修的蓄水池得到了古井的充足水源,村民有序排队文明取水。
附近村民开着小车到修缮后的人头村古井取水。
8月27日,高温仍炙烤着大地。万州区白土镇人头村老大爷黄绪明从古井旁的蓄水池舀了一瓢井水喝了两口,转身对着几位邻居哈哈大笑道:“还是那么凉快,还是那个味道!”
黄绪明老人凉在嘴里,甜在心里!因为家门口的世代老井保住了,大家再也不担心缺水了。他感慨地告诉记者:百年古井获新生,胜似久旱逢甘霖!
与黄绪明老人一样,昌湾院子40户140位村民紧锁的心也开了,紧绷的弦也松了,再也不用在高温下排队取水,家里的水缸又可以盛得满满的了。
89岁高龄的黄绪明是白土镇人头村的一名老党员,他所在的昌湾院子海拔1200米左右,与人头寨遥遥相望,住有居民40户140人。院子里有口古井,源源不断的泉水,滋养着昌湾院子几代人,浇灌着村子里的部分农田。
然而,从去年开始,井底开始出现裂痕,造成蓄水难。加之今年持续的高温、干旱,原本一晚上就能蓄满水的古井只能蓄到三分之一,让本就缺水的高海拔山村出现用水困难,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告急。
绕过平坦的公路,古井静静地躺在路边堡坎下,四四方方,用青石铺就而成。来到井边,阵阵凉气扑面而来,透过井口,可见底部散落的树叶和沉积的淤泥,10多根拇指般的粗黑色水管直达井底,抽取着所剩无几的井水。
古井水,供应的不只是昌湾院子里的村民,还有周边院子以及邻村缺水的村民。近一个月以来,这口古井成了方圆十里百余户村民唯一的水源,每天早晚,水井边前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哐哐当当的碰撞声不绝于耳。由于水少,一个容积为10升的水桶被灌满需要10分钟左右。
8月19日晚上,吃过晚饭的村民们照常在古井边的院坝里纳凉、聊天——
“这么多年来,古井从来没有干过,不知道今年这么干旱下去,古井的水还能撑多久!”想着相伴大半个世纪的古井,院子里几位大妈忧心忡忡。
“眼看着出水一天天变少,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我担心,照这样下去,古井也有干涸的时候,没了水大家喝什么?你们年轻人脑瓜子灵光,要多想办法呀!”黄绪明老人望着几个愁眉苦脸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道。
年轻人黄国松立即站起来表示:“我提议全院子众筹资金重修古井,留住山泉水。大家认为怎么样?”
话音刚落,党员谯国昌一下子激动地站起来说道:“这个提议好!吃了大半辈子井里的水,我们不能让这股泉水就这么断流了。”
村民姚国英接过话茬:“可不是嘛,如果这井修好了,我们吃水用水就不用愁了!”
“修修修,我们都愿意。”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40户村民无一家反对,都表示全力支持。
具体怎么修?大家认为,就在古井旁修建一个更大的蓄水池,上连古井,下集漏水,把泉眼里的水全部收纳到新的蓄水池,这样以后就再也不怕缺水了。
新修蓄水池,就要占用新的土地,怎么办?
“不用担心,我把自家的这块地拿出来修蓄水池。”老党员黄绪明语气笃定,非常乐意拿出自家的土地供大家无偿使用。
有了土地,有了众筹资金来源,有了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黄国松立即把这一想法报告给人头村村支书张良昌。张良昌一听,立即拍板:“这是救命水啊,大力支持!”随即,安排好手里的工作后,张良昌便来到现场查看地形,和大家一起商量具体的实施方案。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第二天黄国松找到村里的施工队,将一切谈妥之后,便开工了。挖机进场,重修地基,浇筑混凝土。姚国英家的女性多,愿意提供饭菜;黄绪明家距离水井最近,便免费帮大家照看场地;其余村民也当起了监工,监督施工质量……村民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出钱出力修建蓄水池。短短一周时间,一个容积为18立方米的蓄水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起来了。
8月26日,是蓄水池竣工的日子。新修的蓄水池与古井并排而立,汩汩清泉注满古井和新池,通过管道流进家家户户。
8月27日,是村民到新建的蓄水池第一次取水的日子。清晨,凉风拂过耳畔,蓄水池前排满了前来取水的人,一分钟不到,一个10升容量的桶就被灌得满满当当。
“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一,一个美好的日子。我们的古井又活过来了,生产生活用水从此不用愁了……大家一个一个来,水源充足得很,每家都有,不要着急。”热心的黄绪明现场劝导大家有序取水,爱护古井,珍惜水源,让这股甘泉源源不断、润泽村民。
人头寨下,古井旁边,欢笑声、流水声、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群山之上。
记者 洪启辉 应凤林 荣腾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