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民生热线|给新就业群体“定制”新场景

发布日期:2025-06-04 14:58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摘要:6月1日晚,美团骑手胡奇把电动车停进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美专校街的专属车位,走进新就业群体的友好商铺大连水饺店。老板陈宏熟稔地为他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这碗餐食除了定额的二两,还额外赠送了5个。“跑单再急,这口热乎饭总能吃踏实。”陈宏和胡奇相视一笑。

6月1日晚,美团骑手胡奇把电动车停进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美专校街的专属车位,走进新就业群体的友好商铺大连水饺店。老板陈宏熟稔地为他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这碗餐食除了定额的二两,还额外赠送了5个。“跑单再急,这口热乎饭总能吃踏实。”陈宏和胡奇相视一笑。

▲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美专校街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受访者供图)

在重庆,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日夜奔忙的货车司机、活跃屏前的新媒体创业者等新就业群体,曾面临吃饭难、休息难、保障难等现实困境。如今他们正被一个个细微友好的场景温柔托起——从高速服务区的共享厨房到创意园区的免费工位再到友好商铺的专属折扣,重庆以有温度的空间,撬动有归属的服务,为新就业群体打开更多扇友好之门。

数读>>>

新就业群体知多少

  • 重庆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279万人,占我市就业人员总数的15.93%

  • 网约配送平台企业6户、配送合作商53家、网约配送员80万人

  • 货运业户6万户、货车司机39.6万人

  • 网约车平台企业88户、网约车司机26.1万人

  • 快递企业345户、快递员6.1万人

  • 网络主播46万人

  • 目前全市已建成“司机之家”33个、暖“新”驿站5811个、暖“新”商户2369家、暖“新”食堂209个

数据来源:市委社会工作部

场景1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货车司机“共享厨房”

飘出家里的饭菜香

5月30日,G65包茂高速公路大观服务区,午后的阳光洒在一排整齐停放的大货车上。55岁的货车司机曹希全熟练地从驾驶室拎出一袋新鲜蔬菜,妻子张运霞紧随其后,两人直奔服务区内的“司机之家”。

▲位于G65包茂高速公路大观服务区的“司机之家”。记者 杨铌紫 摄/视觉重庆

推开“司机之家”玻璃门,往里走便是共享厨房。台面上规整地摆放着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空气炸锅、多功能一体锅等电器,墙上挂着各种调料瓶。曹希全笑着说:“以前在路上只能啃面包、泡方便面,现在好了,自己做饭实惠又安心。”

张运霞系上围裙,开始揉面团准备烙饼。曹希全则打开电饭煲蒸上米饭,又切了一盘四季豆和肉片。“今天中午我们做个四季豆炒肉,再凉拌个黄瓜。”他边忙活边说,“这里的调料很齐全,油盐酱醋都不缺,有点像在家里做饭一样。”

共享厨房的另一侧,45岁的货车司机张云海正用高压锅炖腊猪脚。“我跑了25年的车,这还是第一次在服务区自己做饭。”他说,“以前在车上用电饭煲,费电瓶不说效率还慢,现在把车停好,踏踏实实在这里做饭,煮出来的饭菜香多了。”

据统计,重庆高速公路上每天的货车流量约21万辆次,有3000万余名货车司机常年往返。曹希全和张云海等货车司机表示,以前,他们最担心因不了解路面状况和有关通行政策,导致运输时间和成本增加;另外就是路途中休息、用餐、洗衣、洗澡等生活极为不便。

从2021年起,重庆高速集团开始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立“司机之家”,目前已在全市高速公路上建成35个“司机之家”,日均服务900人次。

去年11月,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联合市交巡警总队、市道路运输中心、市交通建设工会、市律师行业党委和重庆高速集团,组织31名党员货车驾驶员成立重庆高速司机之家党支部,建立了“货车司机—党员司机—党支部—上级党委”诉求收集渠道。

“今年4月,我们在收集货车司机诉求时,发现货车司机特别是夫妻档,相较于购买服务区餐食,他们更愿意自己带饭和做饭,因此共享厨房应运而生。”重庆高速司机之家党支部书记邓晗蔚说。

目前,重庆已在渝湘高速、渝蓉高速等物流大通道上,选择大观服务区、围龙服务区、静观服务区、龙溪河服务区、江津服务区等5个服务区出城方向的“司机之家”设立同心驿站。

今年5月,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和重庆高速司机之家党支部依托这5个服务区的同心驿站探索建立共享厨房,配置多种多样的厨具、提供开放式餐厅,努力解决货车司机“吃饭难、吃饭贵”的问题。

除此之外,同心驿站还设置休息室、淋浴间、洗衣间、阅读区等功能区,24小时免费为货车司机提供停车休息、淋浴、如厕、烹饪、学习教育等服务保障。

邓晗蔚介绍,未来,他们将持续收集、分析货车司机实际需求,聚焦痛点和难点动态优化服务内容,适时引入社会公益力量,让诉求收集和办理的机制更加完备,帮助越来越多的货车司机告别“风餐露宿”,让他们在长途奔波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场景2

从“网漂”到“创客”

新媒体创业者有了温暖港湾

6月2日晚上10点,巴南区软件园新引力·创客空间的直播间里,37岁的唐炼,正在用重庆话教实体商家如何运用AI技术进行短视频营销。

“大家看,这个AI工具可以自动生成文案和剪辑视频,大大提高了效率。”唐炼对着镜头说,“但要注意,AI只是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它,我们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进行内容创新。”

直播间外,唐炼的团队也在紧张工作。运营人员在电脑前分析数据,剪辑师在剪辑学员的案例视频,客服人员在回复学员的咨询。“团队现有12个人,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唐炼说。

两年前,唐炼还在创业的泥潭中挣扎:租用巴南万达广场的小办公室,她和另一名同事带着零星学员,在网络培训这条赛道创业,每月的成本加起来要4千多元。

转机出现在2023年7月。巴南区互联网界联合会发出一份“巴南区新引力·创客空间”招募令,招募新媒体从业人员免费入驻,唐炼看到后主动报名。

随后,当地召开一场新就业群体问需座谈会。“我们需要平台和阵地!”唐炼鼓起勇气提出诉求。

2023年12月,由巴南区委网信办牵头打造的新引力·创客空间投入使用,这里总面积约400平方米,设置办公室、直播间、会议室、图书角等免费共享区域,为互联网企业、网络大V等提供免费工位20余个。

唐炼随即拎包入驻,她说:“突然就有了家的感觉。”

她的团队很快扩至12人,推出不同课程,学员从每月30人增至100人。更让她自豪的是,她的培训内容真正赋能到实体商家——贵州一家碗饵糕店销量翻倍、重庆临江幺哥鳝丝登上抖音最佳口碑人气商家第二名。

“加入创客空间后,我们不仅有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还被带去头部企业学运营!”唐炼开心地说道。

同样找到“家”的还有孙章武。此前,他一直运营账号“雾都重庆”,全网拥有百万粉丝,入驻创客空间前,他剪辑视频的工作间还是家或咖啡馆。

2023年11月,巴南区委网信办邀请孙章武参加一场网络名人公益行活动,其间将其引入了创客空间。

年初,孙章武反映网速较慢,创客空间立马把上传网速提高6倍。这样一来,大家的工作效率噌噌往上涨。“服务确实到位,我们再不是‘网络游民’了。”孙章武笑着说。

现在,创客空间已有5家企业、1位网络名人工作室、多名网络大V入驻,为起步阶段的互联网小微企业和新媒体从业者等提供“党建+创业+孵化”全方位服务,让“新力量”安下心扎根生长。

场景3

一个个城市“补给站”

让小哥们暖胃更暖心

夜幕降临,位于美专校街47号的大连水饺店人声鼎沸。穿黄蓝制服的外卖骑手埋头吃着饺子,店员挨桌添着免费的酸梅汤。

“来二两水饺。”胡奇笑着对老板陈宏说。陈宏热情地回应:“好嘞,马上就好。你先坐着。”

胡奇坐在店内的椅子上,一边喝水一边充电。他告诉记者,大连水饺店是他经常光顾的“食堂”。“这里不仅饺子好吃,老板还很热情,每次来都多送五个饺子,让我们吃得饱饱的。”他说,天气热的时候,还能在这里吹空调,歇歇脚。

几步外的玮瀚零售店,老板娘将一瓶冰红茶递给快递员:“新就业群体购买指定饮料,可享受每瓶0.5元的优惠。”这是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美专校社区推行的“3+N”服务——临时休息、免费充电、免费接水是标配,“N”则是商家自选,为小哥提供优惠、如厕等服务。

大连水饺店、玮瀚零售店都是美专校社区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友好商铺。如今,这里的友好商铺已发展至30多家。

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美专校社区党委书记贺郢介绍,社区有新就业群体500余人,针对新就业群体吃饭难、休息难等问题,他们在美专校街区汇聚了与新就业群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8类友好单元,如友好商铺、友好酒店等,这些都是他们忙碌奔波中的“能量补给站”。

社区还绘制街区友好地图,详细标注友好医院、友好小区、友好商铺、友好食堂等重要场所的位置分布情况,方便小哥们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而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时代天街,石油路街道沿街一共发动了56家门店成为小哥友好商家,比如霸舌牛肉粉,对新就业群体打八折,他们在这里吃米粉还可以免费续餐,免费喝银耳汤;小哥参与社区服务、商圈治理等志愿服务挣得的“石惠·爱”积分兑换券,还可在UME电影院兑换电影票。

记者手记

友好场景里感知城市温度

行走山城,那些为新就业群体悄然打开的友好之门,并非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细小却滚烫的烟火日常构成——它在共享厨房升腾的饭菜香气里,在创客空间深夜不熄的灯光下,更在那碗“点二两再赠送五个”的饺子里。

这些场景,是城市伸出的温柔触角。它们精准嵌入骑手奔波后疲劳的间隙,抚慰司机路途的枯燥漫长和创客起步的艰辛,一个个有形的空间,编织起一张无形的归属网。

从高速服务区的“共享厨房”到社区商铺的专属折扣,再到免费开放的创业工位,重庆的探索印证:城市的温度,绝不停留在纸面,而是化为更细更实的服务颗粒度,精准研磨至每一个奋斗者最真实的日常需求里。当便利可及、尊严可感,“友好”便不再是抽象词汇,而成了他们穿行街巷时,脚下最坚实的那块砖。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张珺 主编:付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