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乡村振兴周刊|探秘重庆“产业大脑+未来农场”

发布日期:2025-06-04 14:55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罗芸
摘要:通过一个个感知设备收集环境数据,通过AI智能生成当前管护要点、风险预警,通过视频连线农技专家为农户提供栽培指导……去年以来,我市加大AI赋能农业生产,探索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从而加快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通过一个个感知设备收集环境数据,通过AI智能生成当前管护要点、风险预警,通过视频连线农技专家为农户提供栽培指导……去年以来,我市加大AI赋能农业生产,探索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从而加快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智慧农业和信息化处处长古正国介绍,“产业大脑”,是指通过物联网形成感知系统,用大数据构建决策中枢,借助智能设备实现精准执行,系统具备能感知环境变化、会思考生产规律、可决策管理方案的智能能力,最终让种植、养殖从“靠经验估算”变成“用数据精算”;“未来农场”则是“产业大脑”的应用层级,实现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和智能化、无人化,让种植者、养殖者能够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实现节本增效,为市场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农产品。

目前,我市正探索建设江津区江小白未来农场、渝北区嘉禾智慧种苗工厂、忠县新立镇未来果园等10个“未来农场”,为未来智慧农业发展“探路”。连日来,记者对已上线运行的重庆生猪、巫山脆李、忠县柑橘3个细分“产业大脑+未来农场”进行了探访。

从“靠经验养猪”到“靠大数据养猪”

▲荣昌区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生猪数字监管平台。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5月30日,位于荣昌区广顺街道的琪金·荣昌猪资源保种场。

一排排自动化猪舍内,用于通风、控温的智能风机水帘根据预设好的“最适宜”数据,自动启动或暂停,以确保养殖场内温度、湿度基本保持恒定,让猪舍冬暖夏凉、干燥整洁;圈舍内,戴着智能耳标的荣昌种猪膘肥体壮,或在惬意地吃着“自助餐”、自助饮水,或在安逸地散着步。

该保种场是荣昌首批“未来猪场”,是“重庆生猪产业大脑”在实践层面的受益者。

这个养殖场内的生猪,一生下来就会戴上“耳标”,这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猪儿要进食时,智能饲料塔会自动读取猪耳标内储存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该猪的生长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餐”。

进食完毕,智能饲料塔会通过读取进食前后的重量差,记录它的进食数量,以及这个数量与以往相比是否正常。

对养殖场来说,更重要的是及时预警功能。通过AI摄像头,可以感知探测范围内的每头猪的体温、活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如它们开始打架,或赖在某个角落超过3小时未动,AI便会通过“产业大脑”预警,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线下处理。

在荣昌猪享受“快乐生活”同时,猪场也节省了大量人工。

据了解,用传统的方式养猪,3个人养1000头会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借助“产业大脑”建成的“未来猪场”,一个人管3000头猪轻轻松松。

生猪产业大脑是我市首个投入使用的“产业大脑”。

“这既是顺应农业信息化潮流,更是解决痛点、实现荣昌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重庆生猪产业大脑”负责人申洪杰告诉记者。

“重庆生猪产业大脑”是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荣昌区人民政府开发的重大数字应用。它构建起“1+1+6+N”架构,其中包括1个数据仓、1个AI能力中心、6个要素库、N个应用,对生产、消费、服务、监管4个核心业务进行数智化建设,实现产业数据有效归集、产业运行监测、服务集约赋能、多跨协同监管。

目前,作为重要的产业数字应用平台,“重庆生猪产业大脑”已融合超过5000万条产业数据,构建起庞大的生猪产业数据仓;自主研发的全国生猪领域首个大模型,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包含了49万条产业知识的权威专家智库、全产业链知识库,为养殖户提供智能问答、养殖咨询。

据测算,“产业大脑+未来猪场”已帮助养殖企业降低20%人工成本、减少10%饲料浪费,每头生猪节省养殖成本100元至200元;通过金融服务已帮助养殖户融资5000万元,有效解决养殖主体融资难问题;完成36万次自动识别预警,大幅提升监管时效性与精准度;通过“猪猪认证+联农带农+云养云卖”模式,带动31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800元左右;提供6万余次服务,发布近1000期资讯报告,累计阅读量超3000万次。

从“望天收”到“掌中控”

▲巫山县曲尺乡村民采摘脆李。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5月30日,巫山县曲尺乡万亩脆李园观景台上,绿色的李子树汇成一片绿毯,向江岸、向山坡蔓延。一颗颗青涩的脆李,正在阳光下、绿叶间不断地生长——本月底,脆李即将迎来成熟季节,通过繁忙的物流,走向海内外市场。

“现在种脆李,比前几年可要轻松多了。”曲尺乡权发村脆李种植大户王恩海告诉记者。

他拿出手机,点开“巫山未来果园”的小程序,里面能看到自家20多亩果园的情况、当前农事提醒。这天,屏幕弹出的是巫山即将迎来连续降雨天气,为避免土壤水分含量过高影响李子树生长,“产业大脑”提醒王恩海要及时采取树下覆膜等措施。

“产业大脑”为何能提供如此精准的信息?

王恩海从一棵李子树下的泥土里,拔起一个装置拿给记者看:这是一个状如电器插头的土壤湿度传感器,通过它可以连续测量果园墒情,为是否浇水、浇多少水提供参考;智能高清摄像头则不间断工作,监管果树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叶面出现黄斑、虫害,也难逃它的“法眼”;按物候期推送“定制”的管护方案,何时疏花疏果、哪个区域进入最佳采摘期,均有贴心提示。

“以前县里的果农,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现在用上‘产业大脑’,实现了‘知天而作’”。巫山县果品产业中心主任刘仁鹏打了个比方,“每个果园都在向云端‘呼吸’数据——光照雨露是养分,农事操作是反馈,最终‘吐’出最优种植方案。”

改变巫山脆李种植逻辑的“产业大脑”,核心是“1+3+1+N”的精密架构,将脆李生长拆解为26个数字模块:从萌芽期的土壤温湿度监测,到膨果期的养分需求测算,再到采收前的糖度预测。

去年,王恩海根据“产业大脑”的糖度预测,及时采收果径超过35毫米、糖度达到18%的果子。当这些脆李销售到市场时,正好进入最佳“赏味期”,甜度、脆度几乎都达到最佳,销售价格也比往年“根据经验采收”的脆李价格高了20%以上。

与此同时,巫山相关部门也将数据接入“产业大脑”,通过打通数据壁垒,为果农、销售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在接入县气象局的相关数据后,去年夏天,曲尺乡权发村提前72小时传达暴雨预警。王恩海等果农赶在暴雨前完成覆膜,减少了雨水过多带来的裂果。仅此一项,“产业大脑”就帮助该县果农避免了上百万元的损失。

此外,106家经销商、6家供应链企业也接入了“产业大脑”,让“产”与“销”联系更紧密。去年,巫山首次实现了“订单等果子”——电子交易中心根据预售数据,反向调度采摘节奏,冷库闲置率从40%降至12%。一车脆李从枝头到华东消费者手中,比往年快18小时。

目前,巫山县已有近4000户种植户接入“巫山脆李产业大脑”,覆盖种植面积22.31万亩,并通过“李好生产”指导种植技术,实现“傻瓜化”的农事管理、果园管护;通过“李好服务”,果农遇上技术难题,可在线向农技专家咨询;通过“李好金融”用“产业大脑”中储存的种植数据评判果农种植情况、预测收成,为有需要的果农提供贷款;通过“李好佳品”,好的脆李会自动打标,直供中高端市场,提高售价;通过“李好决策”,分析全国脆李销售数量、价格,从而指导果农采收节奏、销售目标市场,为果农实现利益最大化提供指引。

从“数据孤岛”到“数据贯通”

▲忠县建成亚洲最大柑橘分拣车间,图为柑橘分拣生产线一角。余鸿 摄

5月15日,忠县新立镇“未来果园”。负责为“产业大脑”建设“未来果园”的工程师李脉坐在电脑前,查看新立“未来果园”土壤墒情、虫情等农业物联网数据。“通过AI对收集到的大数据分析表明,近期可能雨水偏多,需要及时开沟排水。”他说。

忠县果业发展中心市场信息科科长胡世晓表示,于今年4月底才投用的“忠县忠橙产业大脑”,是基于“共建、共用、共享”的核心理念,按照“1+4+5+N”构架体系进行建设,“1”是一个产业地图,“4”是数据中心、能力中心、应用中心、交易中心四个中心,“5”是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管理五大核心业务场景,“N”是N个未来农场和未来工厂。

其中,数据中心制定数据采集和共享标准,完成柑橘产业全链条数据采集;能力中心上架模型组件,完成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和利用;应用中心针对柑橘产业发展需求设计APP应用,调用封装好的模型、组件服务于柑橘全产业链用户,辅助政府、企业决策和农户生产;交易中心通过实时采集的销售价、销售量、交易流向等数据,为企业提供市场行情、消费者偏好分析,指导企业反向制定生产、加工计划。

与以往的产业大脑相比,“忠县忠橙产业大脑”将数据导入三级治理中心,产生的一些风险预警将提供给相关部门共同处理,实现果园由“数据孤岛”向“数据贯通”的转变,从而获得更多支持。

李脉介绍,借助产业大脑的数据贯通能力,可以在果园面临暴雨灾害时实现更有效的协同应对。例如,在暴雨预警发出后,应急管理部门可通过产业大脑平台迅速通知果园人员做好防灾准备;气象部门能基于实时共享数据加强对天气变化的监测和预警;而在灾情发生后,农技部门则可依据灾损评估数据对果园恢复生产提供精准指导。这种基于数据贯通的“闭环”管理,有助于显著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从而为果园的长期效益提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巫山脆李智慧育苗。(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供图)

新闻链接>>>

“未来农场”啥样子?

渝北区嘉禾智慧种苗工厂:

种苗能“溯源”

渝北区嘉禾智慧种苗工厂坐落于渝北区兴隆镇新寨村南北大道旁,是我市“首批未来农场”。该工厂占地超150亩,建成近3万平方米连栋育苗温室大棚、2000平方米花卉中心、300多亩童话森林展示区。

目前,该工厂建起生产流程数字化场景,构建“数字大棚”大数据平台,整合种苗生长各环节数据,为生产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建立种苗订单ERP管理系统,实现订单处理、生产管控等多模块远程管理,人力成本降低超25%,效率提升30%以上;运用智能巡检机器人与AI技术采集种苗表型信息,构建大数据与品质控制模型,并接入溯源系统,保障种苗品质与品牌。

合川区万源禽蛋数字养殖场:

养殖生产可全程数字化管理

合川区万源禽蛋数字养殖场位于合川区龙市镇钵耳村,着力生产富硒蛋、桑叶蛋、低胆固醇鸡蛋等。养殖场占地200余亩,现有存栏蛋鸡90万只,并建有10万吨饲料加工车间1座,蛋品分拣线2条,有机肥生产线3条,年产有机肥2万吨。

目前,该养殖场智能设备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养殖生产可全程数字化管理,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监测鸡舍环境甚至鸡蛋破损等情况。用传统养殖方式,每名工作人员只能饲养1万只蛋鸡,现在则可以达到饲养5万只;通过精准饲喂减少饮水浪费10%,每只鸡日均耗料减少5克、全年产蛋率提高2%至3%;鸡舍全年设备故障率降低40%,产品售价提高5%至10%。

江津区江小白未来农场:

无人拖拉机上岗

江津区江小白未来农场位于江津区,占地面积1万余亩,以高粱、油菜和青梅种植为主导产业,打造成为集聚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的智慧农业产业园。现建有1万亩粮油科技示范园和江小白高粱产业园,1000亩青梅机械化种植基地。

目前,该未来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运环节的全面覆盖,包括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及运粮车等核心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应用比例达90%以上。该农场依托智慧农业综合云平台,农场构建了“端-边-云”一体化的数据链,日均处理数据量超10万条,实现高粱、油菜、青梅等亩产增加8%、肥料利用率提高25%、水资源消耗降低15%,农场综合效益提升约30%。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小乔 审核: 李辉 主编: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