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车市已经杀红了眼。
5月下旬,车圈大佬比亚迪祭出“百亿补贴618”活动,旗下22款智驾车型玩起了“一口价”,最高能抹掉5.3万元,降幅居然达到了34%。个别新能源智驾版车型更是把起售价卖到了7.98万元的“白菜价”。
面对“价格闪击”,市场立马“炸锅”。有车企端出“百万福利”,有的搞“百亿厂补”“降价全家桶”。热闹是热闹,但多少有点“被逼无奈”的意味。
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也没有干看着,频频倡议“莫搞无序价格战”,批评“内卷式竞争”会伤及行业根本,毕竟“价格战没有赢家”。
这轮“卷价格”,也再次把几个行业的老大难问题给照得清清楚楚:一是大家的利润都给卷进去了,哪还有余钱搞创新?二是行业自律在车企的生存压力面前,多少有点“秀才遇到兵”。三是消费者被训得越来越精明,一等等,二看看,总盼着“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那么这场风潮背后有着怎样的价值逻辑?深陷其中的车企特别是重庆车企又该如何应对?
比亚迪此轮价格攻势,被业界视为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其核心在于强大的规模效应和深度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
通过自主生产电池、半导体等核心零部件,比亚迪构建了显著的结构性成本壁垒,据称零部件成本较外购可大幅降低。
而即便大幅降价,比亚迪依然能维持约20%的毛利率,显著优于部分竞争对手。再加上一年几百万辆的采购量,跟供应商说话腰杆都硬,传闻2025年还要让供应商再降10%的价。
比亚迪自己都说了,2025年就是“大决战”“淘汰赛”。这明摆着就是要用雄厚的“本钱”,推动一场“伤人立威”的行业洗牌。
尽管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频频呼吁规范竞争,但若无强制性监管措施,这些呼吁对拥有显著市场优势的企业约束力有限。比亚迪的策略不仅挤压了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迫使其在“保利润研发”与“降价保份额”间艰难抉择,还可能通过对供应链的战略性挤压,间接影响其他制造商的成本与供应链安全。
这把火,也实实在在烧到了重庆汽车产业的“家门口”。国内市场的“内卷化”竞争,表现为持续价格战、产品同质化及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数据显示,汽车市场平均成交价持续下滑,行业利润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这对需要大量投入研发和品牌建设的重庆车企构成了直接冲击。
目前来看,长安、赛力斯等在新能源转型和全球化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如长安汽车2024年新能源销量超53万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产品销往多国,但在整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与行业巨头相比仍存差距。这使得它们在应对“以本伤人”式的价格战时,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5月16日,长安汽车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泰国罗勇工厂,一辆崭新的DEEPAL S05新能源汽车从这里下线。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再把目光放长远一点,重庆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要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还要大力推动“渝车出海”。这意味着,不仅要跟比亚迪这样的国内“卷王”过招,还得跟特斯拉、大众这些国际大鳄在全球舞台上掰手腕。
▲2月21日,位于两江新区龙盛新城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刚下线的问界M9在工厂测试场的涉水路和高速测试道行驶。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这就导致,重庆汽车产业正面临“创新投入与成本控制的两难”,国内市场“内卷”带来的“战略分心”风险,以及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如何更好地激发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双刃剑”效应等问题,均需审慎应对。光指望行业和相关机构“吹哨”或者“挡枪”显然不靠谱。重庆车企得清醒,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这场市场大乱斗,重庆汽车不妨学学武林高手的“接、化、发”三字诀,或许能闯出一条生路。
一是沉着“接”招,洞察变局,夯实内功。
精准研判:深入剖析价格战的本质及对手战略,特别是比亚迪的成本结构与长远目标。
降本增效:在全价值链推行严格成本控制,提升智能化工厂的制造效率,整合提升重庆现有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本土产业链优势。
增强韧性:稳健财务管理,确保供应链安全,如长安汽车,在销量承压下毛利率仍有所改善,展现了较强的经营韧性。
严守品质:在成本压力下,产品质量与安全是不可妥协的底线,吸取行业教训,将品质视为生存之本。
二是灵活“化”解,变压力为动力,创新求变。
价值创新:不囿于价格竞争,发掘并满足用户深层需求,探索出行服务、订阅模式等新商业模式,实现“换道超车”。
战略差异化:依托自身资源与技术特长,深耕细分市场。例如,长安汽车着力打造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品牌矩阵,赛力斯联合华为推出AITO问界系列主攻高端智能市场,都是差异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数字赋能:深入实施重庆提出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战略。利用“产业大脑”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洞察用户痛点,指导产品差异化发展。通过“未来工厂”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支持个性化定制,提升效率与降低成本。
三是主动出“发”,塑造优势,走向全球。
打造尖兵产品:基于创新成果,推出具备独特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如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新蓝鲸动力”“金钟罩电池”等核心技术,都是塑造差异化优势的利器。
强化品牌用户运营:塑造有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品牌形象,提供卓越用户体验,建立超越价格的品牌护城河。
深化全球化战略(“渝车出海”):实现从“整车出口”向“产业出海”和“生态输出”的升级,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带动供应链企业“抱团出海”。长安汽车已在泰国设厂,赛力斯亦在印尼设厂并与多国合作。
此外,还应针对不同市场实施精准本土化策略;系统构建国际品牌影响力,力争实现重庆市提出的汽车出口量占全国总量10%的目标;充分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优势,降低出海成本。
“接、化、发”并非简单递进,而是动态循环。“化”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若不能将外部压力成功转化为内生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重庆车企将难以摆脱低水平价格竞争,也难以在全球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
说到底,这场由比亚迪搅起的“价格风暴”,对重庆汽车产业来说,既是“鬼门关”,也是“龙门阵”。重庆拥有坚实的汽车工业基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以及长安、赛力斯等一批勇于开拓的骨干企业。这些是重庆汽车产业应对挑战、谋求发展的宝贵财富。
希望通过有效的战略实施与不懈努力,重庆汽车产业不仅能成功抵御当前的“市场阳谋”与“内卷”压力,更能借此契机锤炼内功,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出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与国际巨头同场竞技的领军企业,为重庆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核心力量,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崛起贡献重庆智慧和重庆方案。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周雨 主编: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