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场所新服务——在这里,如何与书更好地遇见

发布日期:2025-04-22 15:17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摘要:“小新小新,请问哪个版本的《西游记》更适合初二学生阅读?”

“小新小新,请问哪个版本的《西游记》更适合初二学生阅读?”

“好的,请稍等,我来为您推荐……”

4月17日,沙坪坝书城文学厅,重庆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数字中心技术员小莫用语音与手机中的一款应用对话。不到1分钟,屏幕上便显示出符合他需求的《西游记》版本,同时给出了推荐理由。

这款实现人机对话的应用,是小莫和其团队正在开发的新华书店智能导购AI模型。

与新华书店类似,重庆图书馆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与人工智能携手为读者服务。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引入VR阅读等可视化、场景化、沉浸式、互动式的阅读新体验,他们还致力于实现知识服务的差异化,从而方便读者更精准高效地从海量数字资源中寻找所需。

▲渝北区睦邻路城市书房数字阅读区。(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在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日常生活的当下,我们该如何拥抱书店和图书馆,从而更好地享受阅读之乐?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技术助推实体阅读空间焕新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不少传统书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但在小莫看来,科技进步的目的在于为更多人服务,那么,可以利用AI去帮助传统书店更好地生存。

▲江北区图书馆鸿恩寺馆,市民在图书馆里学习、阅读。(资料图片)记者 刘力 摄

“就像我们正在开发的智能导购应用一样,AI技术让智能化导购和个性化推荐有了可能,读者也能享受更贴心、高效的购物体验。”小莫介绍,通过收集顾客购买历史、兴趣偏好等大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通过AI为顾客画像,个性化推荐完全可以实现。同时还可动态调整书店选品和货架陈列,让书与人更好地遇见。

成都一家网红书店的主理人李先生认为,AI推动实体阅读空间焕新,为业态重塑提供了可能。“这种重塑让书店从过去物理意义上的图书展陈空间进化到类似一种数据矩阵。比如,我们计划尝试引入智能传感系统去优化图书陈列逻辑,通过实时捕捉读者在不同书架前的驻留时长、翻阅动作甚至表情变化,自动生成热力分布图,通过这种‘空间即界面’的智能改造,让书店具备数据采集终端属性,反过来指导销售策略的改进。”

对图书馆而言,数智技术带来的重要焕新还在于物理边界的持续消解。今年1月,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川渝两地174家公共图书馆、超2000个网点、逾5000万册图书通过技术手段搭建的“社保卡信息中转平台”“图书通借通还RFID中转平台”,实现了全线贯通,可通借通还。

数智技术还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拥有国内首个超深立体书库的深圳图书馆北馆,全自动化智慧分拣系统让全自动图书分拣和垂直调阅得以实现。只需10分钟,就可从全馆540万册纸本文献中调取一本书到读者手中。

实体空间留存人与书的温度

“我们要思考,10年甚至更久之后,书店、图书馆这些实体阅读空间还可以持续存在,原因何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张久珍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无论技术如何影响时代,实体阅读空间能实现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书的连接,留存人与书的温度。

张久珍坦言,以图书馆为例,公共图书馆能够支持一座城市的创新。比如,对城市来说,当今时代,城市就业人口的数字技能很重要,而很多图书馆都在致力于提高当地人口的数字技能,“我们可以教青少年使用AI,可以教给妇女学会直播带货,可以教会60岁的退休老人更多的数字技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

在AI时代下,人们面临着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电商抢占图书零售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但实体阅读场所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资深业内人士欧先生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读者回归实体书店,很大原因在于实体空间的线下场景中,图书、服务与消费者的接触是直接的,“实体书店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书、人与作者、人与活动的阅读与社交空间,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无法给予的。实体书店可以帮读者更方便地找到心仪的书,也能成为交友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具备打造线下优质社交的优势。这些,都是技术做不到的。”

▲重庆图书馆,市民在数字阅读机上看数字电子图书。(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孙凯芳 摄

在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瑞洁看来,身处AI时代,人们往往愈发不愿让所有生活都停留在虚拟空间,“他们依然需要与‘附近’建立联系。这样的背景下,书店和图书馆能带给读者更丰富的‘在场’体验。”

“阅读空间+”才能创造未来

技术狂飙之下,阅读行为的人文意涵往往留下诸多思考:当AI将书店的库存周转率精确到小时,当图书馆的古籍活化速度提升百倍,我们既惊叹技术伟力,也需警惕工具理性对阅读本质的侵蚀。“未来的公共阅读空间不应是冰冷的知识陈列场所和数据工厂,而应成为人机对话共生的文化绿洲——在那里,算法照亮知识海洋,人文指引灵魂航向,新的文明叙事会在AI时代的墙角生长。”欧先生说。

“AI时代,实体书店要生存,就必须‘创新’。”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常年关注实体书店发展。他认为,“阅读空间+”的理念,能为书店带来更多可能性,重新定位自身价值。书店除了提供传统阅读服务外,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厅等功能,填补公共文化方面的一些空缺。

“阅读空间+”的对象,还可以是数智技术本身。以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其定位正是“全媒体时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其智慧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管理上,还体现在服务和后台业务流程上,几乎全部可在手机上搞定。馆内还有智能机器人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查询、讲解、推荐、室内导航等服务,甚至将借阅的书送到读者手中,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空中俯瞰上海图书馆东馆。(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首都图书馆,OCR文字识别、AI句读、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古籍数字化有了更多可能。该馆馆长毛雅君表示,“阅读空间+”的方向在于,要建立一个技术和文化深度融合、开放包容多元的学习平台,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推动AI时代下的公共阅读空间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