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数联物流将把重庆作为战略布局重点区域,高水平落实议定合作事项,持续深化互利合作,更好推动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这是央企持续加码重庆的又一案例。近两年,从能源巨头到基建航母,从科技新锐到金融支柱,大批央企密集奔赴重庆,签约、落地、增资,掀起了一股投资重庆的热潮。
央企通常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创新能力,往往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对产业链有着强大的号召力量,并凭此形成惊人的产业集聚效应。显然,央企集中“加码”,是重庆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机遇。
笔者认为,这“泼天的富贵”能否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关键在于重庆能否以“合伙人”的姿态,既“筑巢引凤”,更“固巢养凤”。唯有在战略上同频共振,在产业上深度融合,在服务上精益求精,在人才上厚植沃土,才能真正将这笔宝贵的“流量”转化为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实现可持续繁荣的“留量”和“增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书写更加精彩的重庆篇章。
先来看央企为啥持续加码重庆。
中国数联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健认为,重庆区位优势突出、国家战略叠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事实上,正如张健所言,重庆对于产业资本有着“强吸引力”。
从区位上看,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这种“江湖”交汇、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独特区位,让重庆成为了央企布局内陆、辐射西部、联通东盟乃至全球的战略要冲。对许多央企而言,落子重庆,不仅是看中本地市场,更是看中其作为国家物流枢纽的“棋眼”作用,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从产业基础看,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制造业体系之一。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更积极拥抱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这为央企特别是那些寻求产业链协同、拓展新兴业务板块的央企,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央企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与重庆的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正好形成“天作之合”。
具体而言,面对央企的持续加码,重庆该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笔者认为,首先要强化战略对接,下好“一盘棋”。要将央企的投资方向与重庆自身的发展规划,特别是“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紧密结合,引导央企投资更多地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价值链的高端领域。
其次要深化融合发展,织密“一张网”。鼓励和推动央企不仅仅是“落地生根”,更要“融入血脉”。要搭建平台,促进央企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供应链配套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央地携手、国企民企共进”的良好生态。支持央企在渝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提升其在本地经济体系中的根植度和贡献度。
同时要持续优化服务,当好“店小二”。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继续深化改革,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为央企项目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定制化的服务保障。要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痛点、堵点问题。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回应企业诉求,让央企在重庆安心投资、舒心发展。
此外,重庆还需要聚力人才引育,建强“蓄水池”。央企的到来必然伴随着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重庆要加强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既要大力引进符合央企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也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推动产教融合,鼓励央企与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适用人才。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