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重庆举行深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以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创新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为动力,以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为牵引,以完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向拓展、全域开放、全面合作。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最具辨识度的成果之一,就是陆海新通道。近年来,重庆围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陆海新通道上可谓是动作频频、成效斐然。可以说,重庆在陆海新通道的“前半篇文章”写得有声有色,为内陆地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探索了宝贵经验。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不断升级的开放需求,陆海新通道之于重庆,绝不能仅仅满足于“通”和“畅”,更要追求“优”和“强”。
重庆如何在前行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这条黄金通道释放出更加澎湃的经济动能?笔者认为,要做好打造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运贸产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强“区域协作”等四篇文章。
首先来看多式联运体系。物理层面的“铁公水”网络覆盖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信息、标准、规则的协同统一。重庆要牵头推动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区域、跨方式“一单制”服务体系,打通信息壁垒,实现货物状态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这就像给人体的血管做“清淤”和“搭桥”,让各种运输方式不再是“貌合神离”,而是真正“手拉手、心连心”,实现“门到门”的无缝衔接。
同时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化的物流调度平台,预测需求、优化路径、提升效率,让货物跑得更快、更准、更省钱。
再来看运贸产的融合。通道不能仅仅是“借道”。重庆要思考,如何让更多的货物在重庆集散、分拨、加工、增值?这就需要将通道建设与本地产业布局紧密结合。
笔者认为,对内,要引导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集群,更加深度地利用陆海新通道开拓东盟乃至全球市场。反过来,也要利用通道优势,吸引相关的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等环节向重庆集聚。比如,能否围绕通道建立面向东盟的汽车零部件分拨中心?能否发展服务于电子产业的保税维修、检测认证业务?让通道“长”在产业链上,服务于实体经济。
对外,要积极吸引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优势产品通过陆海新通道进入中国西部乃至更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提升重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节点功能。这就像一个高明的“大掌柜”,不仅要会“运货”,更要会“做买卖”,在货物流转中创造更多价值。
第三篇文章,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通道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的竞争力。重庆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好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高地,大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尤其是在多式联运、跨境金融、数字贸易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要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效率更高、服务更好、成本更低”,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这就像给市场主体“松绑”“减负”,让它们能够“轻装上阵”,在通道上自由驰骋。
第四篇文章,是加强“区域协作”,共建“开放格局”——唱好“双城记”,联动“兄弟省”。 陆海新通道是国家战略,非一城一地可以独奏。重庆作为运营中心,更要展现担当和格局。要深化与四川的协同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支撑通道发展的强大腹地。同时,要加强与广西、贵州、甘肃、青海等沿线兄弟省区市的协调联动,共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线路组织、统一服务标准、分享市场资源,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还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沟通对接,共同推动贸易便利化、标准国际化。朋友圈要更大,合作要更铁,才能让通道的辐射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