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重庆掌故|岑公洞:镌刻千年的江畔诗梦

发布日期:2025-04-10 10:28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岑公洞宋代石刻

三峡工程蓄水前,万州长江南岸翠屏山下的岑公洞,仿若鬼斧神工雕琢的珍宝,静谧地隐匿于江畔。作为浑然天成的大型石洞,其洞口呈梯形,最宽处达29米,最高处为9米,进深20米。这临江而立的江崖洞窟,不仅是隋末道士岑道愿隐居修行的清幽之地,更是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访古探幽的文化圣地。

童趣寻踪 江畔拾梦

儿时,我常于家门前隔江眺望翠屏山。连绵山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若一幅天然晕染的淡雅水墨画。翠屏山南麓有万州古八景中的“岑洞水帘”“蛾眉碛月”与“秋屏列画”。彼时的翠屏山,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是一片静谧的净土。

春天甫至,翠屏山梨园旋即成为万州人春游踏青的首选之地。半山腰的千树梨花,像是被一夜春风温柔唤醒,竞相绽放芳华。洁白的花瓣层层叠叠,簇拥在一起,形成一片浩瀚的白色花海。我们乘坐过河船来到梨园,穿梭于花枝间嬉笑追逐,那银铃般的笑声在梨花林间悠悠回荡。偶尔有调皮的伙伴猛地摇晃树干,刹那间,洁白的花瓣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尽欢乐。

日暮时分,太阳缓缓西沉,天边被染成橙红色。我们下山来到渡口,总会在江边碛坝停留,捡拾卵石。江水退去后的碛坝上,五彩斑斓的卵石星罗棋布,这些卵石经江水常年冲刷,千姿百态,光滑圆润。每当捡拾到一枚形状奇特或带有奇妙图案的卵石,我们便如同觅得珍宝一般,满心欢喜。

而最让我们翘首以盼的,便是去岑公洞野炊。晨曦微露,我们便背着铁锅、搪瓷盆,挎着装有挂面、莴笋叶的竹篮来到渡口。大家你推我搡地挤上过河船。船靠岸后,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向着岑公洞奔去,即便跑得气喘吁吁、衣衫湿透,也丝毫不在意。

岑公洞下方那片被江水常年打磨的卵石滩,在我们眼中俨然就是天然灶台。三块青灰扁石稳稳地支起铁锅,有的小伙伴跑去附近的水塘清洗菜叶,有的用小水桶提回野炊需要的清水,有的则四处寻觅枯枝。火柴划亮的那一刻,微弱的火苗跳跃而起,几个小脑袋迅速围凑成一圈,大家鼓足腮帮子,使劲吹着火苗。很快,锅里的水开始翻滚,倒入油后,琥珀色的油花在水面上绽放。紧接着面条下锅,蒸汽袅袅升腾,与岑公洞前的江雾缠绵交织,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那是属于童年的独特味道。

诗韵风华 石刻流芳

时光悠悠流转,童年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但我对岑公洞的认知却在心中愈发清晰。当我从事文化工作深入探寻其历史,才发觉那些儿时欢乐的背后,隐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岑公洞在万州历史文化古迹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岑公洞原位于长江南岸翠屏山麓,是一处天然溶洞。相传为隋末湖北江陵人岑道原修道之所,故名岑公洞。隋末时期,为避战乱,他从江陵溯江而上,来到万州,钟情于这石洞的幽静,遂选择在此隐居。他常为乡民医病施药,在洞中安坐20年后安然辞世。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万州大旱,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前往岑公洞求雨,或许是岑公的庇佑,或许是上天的垂怜,祈求灵验,喜降甘霖。为感岑公恩德,人们在洞中塑像祭祀,从此香火绵延不绝。当地官员将这祥瑞之事上奏朝廷,皇上下诏赠号岑公为“虚鉴真人”。

历史上诸多古籍史志对岑公洞记述颇丰。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一《夔州路》、明代曹学佺所著《蜀中广记》卷四十六《名胜记》、清乾隆《万县志》卷之一《古迹》等文献均有记载:在大江之南,广六十余丈,深四十余丈。盘结状如华盖,松篁藤萝,蓊蔚苍翠;洞中悬一石芝,四面空所傍依,古色斑斓;左为方池,有泉涌出,名灌芝泉;岩有水喷薄如珠帘。宋代始,岑公洞即被列为万州八景之一,誉为“岑洞水帘”,还收获有“岑公灌芝”等美誉。

从隋末至三峡蓄水前的1400多年间,岑公洞恰似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历代名士纷至沓来。他们在此寄情于山水之间,佳作华章频出,留下诸多诗文与碑刻题记。清乾隆《万县志》卷之四《艺文》收入历代文人的67首诗词中,写岑公洞的就达24首。

唐代马冉以“南溪有仙涧,咫尺非人间”,将岑公洞比作隔绝尘世的仙境;宋代黄庭坚与万州太守高仲本相约探洞,却因“春江一夜雨连明”未能成行,在诗中写下“肩舆欲到岑公洞,正怯冲泥傍险行”,对岑公洞的向往之情表露无遗;陆游挥毫写下“乳石床平可坐卧,水作珠帘月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洞内的奇特景观;宋代郭印则以“学道能坚忍,何人不得仙”,赞美岑公的修行精神;清代丁凤皋“层岩仙瀑泻,半壁水帘悬”一诗,更是将岑公洞的神秘与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岑公洞的魅力,不仅彰显于诗文中,也镌刻于摩崖石刻之上。清光绪《万邑西南山石壁记》收录岑公洞宋代碑刻3处,包括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郡守何榘所书,其字迹苍劲有力、笔锋刚健的“岑公洞”;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宋卿名所书,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清境”。另收录有摩崖题记21处,其中,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朱师道题“清明日侍亲游于岑仙洞”石刻,是万州目前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石刻。这些题记,或为名人雅士游历所题,或为焚香祈祷记录,亦有“悬崖成窦锁苍苔,官事丛中得几来”等七言律诗、“仙洞访岑公,清都积翠中”等五言绝句。这些石刻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5年,万县人民政府公布“岑公洞石刻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景新辉 文脉传承

三峡工程建设,海拔175米以下的岑公洞,于2003年没入江中。库区消落带水位降至145米时,原洞虽会露出,但已被淤泥封填。每至雨季,岩畔水帘依然飞珠溅玉,引得人们油然而生思古之情。

2002年,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中,河南古建研究所专业人员,修建简易公路,动用大型机械,历时半年时间,对岑公洞内外残留的23处石刻,进行切割保护。其中,切割下来的最大的是三块各1米见方的“紫芝洞”石刻。这些石刻,存放在万州博物馆近二十年。终于因为长江三桥南桥头新建的樱花渡体育公园,迎来重见天日的机会。

如今,翠屏山南麓,一座崭新的移民新城,倒映在三峡平湖的粼粼波光之中。当暮色悄然浸染平湖,人们将千年文脉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大河文明的歌声与古典诗词的朗诵声,在江南新城的夜空交织回荡。“世界大河歌会”“江南中秋诗会”,让文化的种子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悄然萌发出新的生机。人们以新旧交融的笔触,将文化基因密码写入宏大楼群的玻璃幕墙,精心勾勒着文化传承的现代图景。

2021年12月,万州樱花渡体育公园落成。公园深处22米高的陡峭临江石壁,为复原岑公洞创造了条件。建设者们在石壁凹槽前精心打造门楣上刻有“岑公洞”的青石洞门。石洞旁,一帘人工瀑布从崖壁上潺潺而下,如练似银、飞花溅玉,跌入洞门前的水潭之中。切割保护的石刻共19块拼接镶嵌在崖壁上,得以展示。

春日暖阳下,我来到樱花渡体育公园悬岩重构的岑公洞前,轻抚洞门青石上的凿刻纹路,凝望“重获新生”的摩崖残碑,油然而生一种沧桑之感。古代诗人的江畔诗梦和当代市民的诗意栖居,就这样跨越了千年嬗变。古景新生不仅是空间的重构,自然奇观和文化景观或许会被时光掩埋,但历史文脉总能在时光长河中寻得重生的支点,继续在城市的记忆河床里奔流。

熊刚(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晨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