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重庆瞭望|抓好这件事,总书记为何强调“人无我有”

发布日期:2025-03-31 09:55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郑钰潇
摘要:文旅融合,是历史与现代的深情对话,也是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文旅融合,是历史与现代的深情对话,也是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如何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关注点。考察期间,总书记进一步阐释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

把视线聚焦到重庆。近日,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举行。会议强调,要持续放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辨识度影响力,培育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文旅业态和产品。

不难发现,无论是“辨识度”,还是“巴蜀特色”,无一不是“人无我有”的具体体现。眼下,各地文旅纷纷下场,重庆凭啥出圈?

▲渝中半岛的迷人夜景一直是重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着眼重庆,抓好“人无我有”是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一招。

根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重庆部分的规划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旅游资源禀赋优势较为突出,换句话说,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2024年,重庆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均突破1400亿元。成绩亮眼,但也有一些问题必须正视。

文旅产品“有场景、无叙事”的困境如何破解?千篇一律的网红墙、“想你的风吹到了这里”的路牌……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某些文旅项目正在丢失最珍贵的文化基因,简单套用“文旅 +”“新业态”等时髦概念,实则缺乏文化内核,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

比如,两江四岸是重庆最具标志性和辨识度的城市区域。在打造相关文旅项目之前,不妨多问几个“有没有”“会不会”——有没有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会不会让两江四岸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一时的流量或许可以攫取,但真正的价值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

“顶流”之外,更多的“腰部选手”如何被看见?既然是“走廊”,那它涵盖的范围就很广,需要多点开花,不能只靠一两个大IP“撑场面”。

拿今年春节假期来说,渝中区仅洪崖洞这一个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就达到131.07万人次。这个数字,超过了不少区县的总游客接待量。重庆怎样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仍大有文章可做。

“三攻坚一盘活”背景下,文旅旗舰国企如何进一步释放效能?前不久召开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大会上,重庆文化旅游集团、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共同以联盟的名义,与区县政府、金融机构等签署了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拉动产业投资超50亿元。

要进一步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文旅旗舰国企就必须拿出“人无我有”的担当作为,当好高质量建设的“实施者”、巴蜀大文旅建设的“服务者”。

▲武隆区天生三桥景区,慕名而来的游客源源不断。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联动川渝,锻造“人无我有”是聚势向新的破局一招。

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5年多以来,对于生活在川渝两地的人们来说,这条走廊带来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2024年,川渝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推出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消费新场景65个,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活动,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这条走廊之于文旅高质量发展、消费扩容升级的深远意义,愈发凸显。

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跨区域的特殊性,也带来了主体多元、利益交叉等多重问题。当前,整体品牌形象凸显不够,文旅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尚有堵点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需要逐一化解。

应看到,区域协同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也绝非“明面合作、暗中杀价”的恶性竞争,而是要通过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让两地文旅真正从“相加”走向“相乘”。

“人无我有”,要对标国家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拿出新产品。近年来,两地共同打造的“宽洪大量”“点石成金”“资足常乐”等跨省域特色文旅品牌,让不少人感慨:“原来川渝还有这么多耍事!”

近日发布的5条“渝进蓉出”和“蓉进渝出”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都江堰、大足石刻等世界遗产级资源,构建起“文脉互联、景群互通、业态互补”的立体文旅走廊。这再一次说明:孤星再亮也需银河相映,唯有联动,江河方能汇聚成海。

“人无我有”,更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拿出新“打法”。接下来,重庆应继续推动共建川渝文旅统一大市场,共创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国家层面有关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试点在川渝先行先试。

▲荣昌区安陶小镇,游客正在观看民俗文化巡游展演。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放眼国际,激活“人无我有”是文化IP破圈出海的制胜一招。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来中国走一看、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当代变化,更能增进他们对中国的客观了解。

来中国看什么?体验什么?川渝两地都能拿出厚实的家底待客。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全球游客的必打卡地之一,“花花”等顶流IP早已形成现象级传播。重庆8D魔幻、赛博朋克的城市地形,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反复掀起讨论热潮。从九寨沟的秀丽,到长江三峡的震撼;从三星堆的神秘,到钓鱼城的厚重……自然景观的奇崛、文化遗产的厚度、市井文化的鲜活,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看点”更有“卖点”。

大格局整合资源,创新文化符号的国际表达方式。川渝两地的国际传播,不应止步于熊猫、变脸、火锅、舞龙等一些固有的文化符号。应进一步精准提炼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做好跨语境转化,推动两地政府、企业、媒体形成“传播共同体”,将分散的文旅资源整合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IP集群。

小切口触达人心,用真实的体验感激发旅行者的分享欲。国际传播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国际游客的需求也早已从“观光打卡”转向了“深度参与”。小到完善入境旅游便捷支付体系,大到推动文旅行业能力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唯有通过一次次修正完善,不断丰富国际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才能让国际游客愿意来、还想来。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关键之年。

重庆高度重视这条走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做精做细做透“人无我有”这篇大文章,以文化基因解码山水密码,借双城协同放大禀赋优势,川渝两地就有可能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既见巴蜀,又见世界”的新篇章。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