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重庆瞭望|投资于人,才能收益于渝

发布日期:2025-03-28 10:40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桃花岛主
摘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从人才维度来看,这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人口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人才红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从人才维度来看,这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人口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人才红利”。

在当下,人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西部内陆,各地都在大力引进人才。大家都明白,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谁就握住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尤其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技术浪潮下,重庆对人才的渴望愈发强烈。就在上个月,2025年“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启幕,明确提出全年计划举办引才活动500场以上,目标引进各类人才不少于1.6万人。这不仅是重庆对“投资于人”的前瞻性布局,更是为城市长远发展积蓄力量的务实举措。

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重庆该如何进一步“投资于人”,构建人才发展新优势?这值得深入思考。

▲金凤实验室科研人员,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碱基精度3D全景空间多组学技术。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投资于人,“人”是核心。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重庆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在全球产业版图重塑、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大背景下,重庆深知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是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而人才则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力量。

但重庆的人才战略,绝不是简单地把“人”引进来,而是把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盘”来经营。

先看去年的数据。重庆过去一年引进人才8.4万人,同比增幅14.1%,创近五年新高。值得关注的是,其中80.9%的人才被企业吸纳——这说明重庆的引才策略不是政府“一头热”,而是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从2023年提出“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再到2024年制定《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政策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助力重庆打造了从“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矩阵。

再看今年,重庆的这本“人才账”算得非常清楚:

精准匹配,拒绝“大水漫灌”。全年规划500场引才活动,每场都带着产业需求的“标尺”。464个“卓越工程师”岗位清单,直接切入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缺人的痛点。

着眼当下,引青年留渝来渝。40万留渝来渝目标,6000场招聘会与百万岗位供给……这些都不是简单堆砌KPI,而是为城市备足“十年后的粮草”。

瞄准未来,为发展培育人才。近年来,重庆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随着系列政策的不断推进,叠加效应逐渐显现——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650万人,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所产生的“葡萄串效应”也愈发凸显,正源源不断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活力。

▲2024年10月18日,重庆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大型双选活动举行。记者 郑宇 李志峰 摄/视觉重庆

投资于人,应不止于人。

留住人才不仅需“硬政策”,更需要“软服务”的持续优化。重庆把人才当作城市发展“合伙人”,用服务思维打造“软环境”。

把服务做成“基础设施”。比如“渝才荟”平台,它不是简单的招聘网站,而是通过智能匹配,让人才和企业“双向奔赴”。该平台与“四支陪跑人队伍”(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相互配合,仅2024年就带动重庆高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5亿元,构建起“人才—产业—资本”的生态闭环。

让人才与城市“共生”。全市61家数字经济人才工作站、101家联盟成员单位,这些不是摆着看的“花瓶”,而是产才融合的“转换器”。比如两江新区明月实验室里,科研论文正变成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

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设立职业指导专区,提供简历问诊、技能培训补贴等服务,试点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覆盖60余万灵活就业者……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人才的职业保障。

更关键的是,重庆还在“看不见的地方”较劲:打破社保“一卡通”部门壁垒,节省人才的时间成本;优化托育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这些民生细节,才是真正让人才“心安”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产,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投资于人,是场“长线博弈”,不能只看短期利益。重庆要真正成为人才高地,需要在三个方面突破:

构建“人产城”共生生态。短期补贴可以吸引人,但只有成熟的生态才能留住人。重庆可以建立产业需求驱动的动态人才地图,比如针对“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可以每季度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白皮书》,按企业实际用人需求配比投入;也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共担”机制,推行“科学家+企业家”的双导师制,促进实验室与生产线对接,让实验室里的专利走向市场。

重构人才价值评估体系。如,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让高级技工与教授同享政策礼遇;试点“人才贡献值银行”,将技术攻关、带徒授业等隐性价值量化为积分等等。

深化区域人才协同发展。重庆可以与四川共建统一的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实时共享、资源互通;推动川渝“人才一卡通”,实现医保、公积金、职称评审的全面互认,将区域协同发展融入人才日常生活的“吃住行”之中。

正所谓,城市真正的魅力,在于让普通人也能绽放光芒。投资于人,需认识到人才并非城市的“过客”,而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人”。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过程中,唯有让人才全方位融入城市的血脉与肌理,将重庆视作心灵栖息的“此心安处”,这座城市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收获由人才创造的最丰厚“复利”。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