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力学专家跨界治沙 他带着多学科团队在沙漠里播种绿洲

发布日期:2025-03-28 10:38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易志坚在察看向日葵生长情况。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供图

易志坚,这位62岁的教授,去年有70天的时间在坐飞机。

从重庆交通大学的校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依然闲不住,出差的目的地,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布和沙漠。9年来,他在漫漫沙地里种下土豆、高粱、葵花等20多种作物,收获时再刨出来——要的不仅是果实,还有根系,是“沙漠土壤化”改造后长出的完整繁茂根系——带回重庆交通大学的实验室。如今,他的身份是力学治沙与生态碳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一位力学专家,带着多学科团队,在沙漠里播种着绿洲。

易志坚是下了很大决心才改行的。

厚厚的镜片,浓浓的学者气,易志坚坐下来先给记者讲PPT。第一页,是一张重庆市绿水青山的图片,这是易志坚的家乡。成长、求学、工作,他一直在家乡,最先搞的是纯力学理论研究,后来与公路桥梁打交道,直至45岁时的一个发现。

在研究聚合物混凝土路面时,他发现颗粒物质的力学状态由颗粒之间的约束关系决定,一个“突发奇想”蹦出来:如果能改变沙粒间的约束关系,好比把爆米花结合成米花糖,不就可以让沙子“土壤化”,留住水分、种出作物,从而改造沙漠了?

对待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易志坚和团队的选择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模拟沙漠条件,研制约束材料;运来沙子,在校园里找出两亩地,种植作物、反复试验……耗时8年,材料终于定型。

接下来,该找个中试基地进行实地检验了。易志坚的研究生马银华有同学在内蒙古工作,牵线搭桥,提供了几个地方。“我们最终选了乌兰布和沙漠,要是能把最恶劣的做下来,就啥都不怕了。”易志坚说。

能成吗?谁都没数,包括易志坚——

犹豫:从搞路桥到搞沙漠生态恢复,跨度太大了。

迟疑:已有的研究成果,继续应用到老本行,不也挺好吗?

未知:非要跑去沙漠里受罪,多久能成功?要是失败了,值吗?

2016年的春天,20亩基地,约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易志坚和团队成员自筹经费,还是走进了乌兰布和沙漠。他说:“要做就做前无古人的创新,我们想闯一闯无人区。”

第一次播种,没一颗发芽。

大家都傻了。远隔1000多公里,重庆来的这拨人,都是头一回见到沙丘连绵的大沙漠。住在镇上几十块钱一晚的旅馆里,睡在容纳七八人的上下铺屋子中,他们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用近乎原始的人工办法,将沙子和约束材料搅拌好,再用手推车运到基地铺满,然后忙着播种,每个人都晒爆了皮,嘴角也裂出血——可就是想不通,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其实答案很简单,多亏老乡点拨:你们播种的季节不对!

边疆春迟。看来力学治沙,光懂力学不行;从实验到应用,也要靠老乡。

熬到5月中旬,再次播种玉米、高粱、大豆、葵花、小米、苜蓿、西瓜、番茄、辣椒、萝卜……结果咋样?马银华笑了:“种啥长啥!”

第二年,种植面积就扩大到4000亩。拖拉机带着旋耕机,搅拌播种同步完成,效率从每人每天几分地提高到50亩;四周种上沙枣,阻隔风沙侵蚀……播种时热火朝天,唯独不见易志坚的身影。

去内蒙古前,他体检查出了恶性肿瘤。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他等不及:“切吧。”术后休养一个月,他又跑去了基地。

迎接他的同事们,人人泛着泪光。而此时众人身后,已是望不到边的葱茏。

最早被易志坚雇来的老乡张国民,如今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带出了一批农牧民熟练工。

对家乡的变化,当地的农牧民从最初的“不相信”,变成现在的“充满希望”。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库布其沙漠边上的内蒙古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的新疆和田县百和镇,在雅鲁藏布江沙化地北岸的西藏曲水县茶巴拉乡……26项科研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多个点位累计实现5万亩沙地成功改造,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易志坚,带出了一支横跨力学、工程、土壤、农业、生物等领域的多学科团队。

薪火相传。重庆交通大学成立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银华是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中心开设了生态力学学科,办起了生态力学创新实验班,在读的有87名本科生。”

采访了4个小时,不觉天已黑。易志坚突然想起来:“女儿下午博士论文答辩,都没顾上问。”急忙发微信,那边回了一个“胜利”的表情,这边连点8个“大拇指”,“女儿学的绿色建筑,她也想搞我这行!”

记者 姜峰

原标题:易志坚带着多学科团队,在沙漠里播种绿洲——力学专家,跨界治沙(点赞新时代)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