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捡”来的花椒园,建成出口试验基地

发布日期:2025-02-28 15:14
摘要:2月20日清晨,肖国红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将新“捡”的20亩花椒地标牌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晨雾中,身后的花椒园已冒出丰满的花蕾。“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他搓了搓沾着泥巴的手,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2月20日清晨,肖国红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将新“捡”的20亩花椒地标牌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晨雾中,身后的花椒园已冒出丰满的花蕾。“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他搓了搓沾着泥巴的手,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肖国红向专业人人士介绍自己的花椒出口试验基地。 记者 彭瑜 摄

在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57岁的肖国红是出了名的“花椒痴”。从1999年种下第一株九叶青花椒起,他硬是靠着“捡”来的花椒苗,把8分薄田经营成示范基地。

花椒苗里“捡”出生机

1999年的春节格外冷。在外打工的肖国红攥着攒下的工钱踏上归途。望着村里萧条的田地,看着家中年迈的四位老人,这个31岁的汉子暗下决心:“不走了,守着老人种地!”

彼时先锋镇推广花椒种植,不少村民嫌周期长、见效慢。肖国红在自家8分坡地试种,三年后竟换来1000元收入。

“这可比种苞谷强!”当时,政府正免费发放花椒苗,但一些村民觉得没打工来钱快,将苗子丢在了田边地角。肖国红看见被丢弃的花椒苗,就像捡到金疙瘩——弯腰、抖土、捆扎,一气呵成。“你们不种,我种!”

三年间,2000多株“捡”来的花椒苗在肖家9口人的自留地里扎了根。

撂荒地头“捡”出规模

2005年夏天,肖国红蹲在自家椒园里发愁:花椒树长得比房檐还高,采椒得架梯子。当时,村里已有椒农抛下花椒外出打工,他却要么往镇农技站跑,要么去管得好的花椒园打工“偷艺”。

“技术员肖国林教我剪枝,把树冠压到一人高,产量反而翻番。”肖国红说,靠着矮化丰产技术,他家椒园年收入超过4万元。

近年来,花椒行情出现波动,村里又陆续有花椒园撂荒。一部分是因为行情低迷,他们觉得还是外出打工赚钱稳当;一部分是因为第一代椒农已经六七十岁,已无力管护花椒地。

江津花椒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从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区里还出台了花椒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肖国红看来,价格起伏是正常的事儿,他觉得种花椒还是划算。

“不能让好好的花椒树给毁了!”这几年,肖国红又捡了30户上100亩花椒地。他承诺,帮忙管好花椒树,以后外出的椒农回来还可以还给他们。肖国红表示,“每年的花椒送一部分给他们尝鲜。”

试验田里“捡”出新机

初春的阳光,照耀着肖国红捡来的花椒园,他与妻子正带着10来个村民正忙着为花椒树“掐尖”、施肥。

“现在是花椒出口试验基地了。”看着眼前绿意盎然的花椒园,肖国红一脸笑容。保坪村地势较高,空气清新,土壤墒情好,适合创建花椒出口基地。他告诉记者,“听说出口要求高,但价格至少高出一半!”

肖国红正按照要求,从基地建设、农残控制、生产环节、存放环境等精心管护自己的花椒园。去年,他送检的花椒,颗粒饱满、品质优异,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现在,肖国红的花椒园面积达150亩,分散在3个社。平时,他和妻子驾驶着三轮车来回奔波。赶上农忙,夫妻俩就雇请周边的村民务工。

“花椒的用途越来越多,种植管理越来越轻松。”肖国红称,从美食到美容,再到医疗保健,江津花椒将不愁卖;特别是有了电动剪子、山地轨道车、无人机等设备,采收和运输更加轻松、便捷了。他说,“市场前景好、管理手段先进、扶持政策多,我有信心把花椒种植好。”

先锋镇相关负责人称,肖国红先行先试,20多年深耕花椒产业,敢闯敢干敢坚持,为椒农树立了标杆,是当地花椒产业的中坚力量。

记者手记 》〉》〉》

在田间写就“捡”字哲学

肖国红用25年光阴,在田间写就“捡”字哲学。

“捡”是敏锐,在别人忽视处发现生机;“捡”是担当,为撂荒土地延续生命;“捡”更是坚守,把传统农活做出科技含量。肖国红的三轮车辙里,藏着中国农民最朴素的智慧:不怨天时,不负土地,把每个危机变成机会。

离村时,花椒园的香味,扑鼻而来。透过车窗,笔者恍惚看见无数个肖国红正在田间弯腰——他们捡起的是花椒产业,种下的是乡村振兴的种子和希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邹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