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央媒看重庆|綦江农民版画从乡村走向世界

发布日期:2025-02-08 10:09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摘要:蛇年春节期间,重庆市綦江区举行了一系列綦江农民版画展览、体验活动。一张张色彩鲜艳、明快的版画,营造出浓浓“年味”。多位农民版画家在现场和游客热情互动,讲解綦江农民版画背后的故事。

蛇年春节期间,重庆市綦江区举行了一系列綦江农民版画展览、体验活动。一张张色彩鲜艳、明快的版画,营造出浓浓“年味”。多位农民版画家在现场和游客热情互动,讲解綦江农民版画背后的故事。

綦江农民版画起源于明清年间的木版年画,其步骤是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案,再拓印在纸上。20世纪80年代初,綦江文化馆的版画老师开始到各乡镇开办农民版画创作培训班,为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培育人才。

▲图为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院收藏的20世纪80年代版画作品原版。新华社记者 赵佳乐 摄

重庆綦江人李成芝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接触版画的。今年60岁的她,现在已是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綦江农民版画”代表性传承人。

“当时家里养猪养牛,我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割猪草,把家里的活干完后,再偷偷跑去镇里上课。”李成芝说,在当年,作为一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村女孩,干农活或外出打工要比“搞艺术”实际得多。但她十分热爱版画艺术,甚至曾经拆了家里的旧米斗、老板凳练习。她不曾想到,这些别人眼里的“破木头”日后会变成珍贵的藏品,她创作的版画有朝一日也能走向世界。

李成芝擅长人物题材创作。在山野里边放羊边捉迷藏的孩童、赤脚播种的农民、独自臭美的“傻姑娘”……在她的版画作品中,人物个个充满动态感和张力,这些都取材自她在农村的所见所闻。

▲图为李成芝创作的版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赵佳乐 摄

“和李成芝一样,很多农民版画家从真实生活中取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院院长刘月说,与专业版画家不同,农民版画家往往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构图大胆新奇,创作不讲章法、不拘一格,作品往往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农民画家还将版画和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将木雕、石刻、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进一步丰富了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主题和表现形式。

綦江农民版画家孟传平曾以刻墓碑为业,对国画有浓厚兴趣。他将石刻技法以及国画风格融入到版画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版画作品多以黑白为主,画面苍劲厚重、意境深邃。

近年来,綦江农民版画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大放异彩,已有1500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各大省(市)博物馆、中国驻外大使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綦江农民版画家还应邀赴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展出作品。越来越多农民的人生因版画而改变。

“我从没想到农民版画能够如此受欢迎。现在我的作品最高能卖到3万多元一幅。”李成芝说。

▲李成芝在工作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佳乐 摄

为了让更多农民凭借版画致富增收,綦江建立起“区版画院+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版画学校+农民版画村”四级培训网络,在各镇街筛选有潜力的农民版画家,每年培训版画作者200人。同时,綦江还依托东溪古镇等乡村旅游景区资源,以创作、销售、体验、游学等方式,打造版画特色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振兴。

“农民版画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而且农民版画家‘原生态’、淳朴的创作风格很能打动人心,很多人愿意为此买单。”刘月说。

如今,农民生活好了,大家再也不用拆东西做画板。当时人们用来创作的“破木头”,也成了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院的珍贵藏品。从一侧看,它们是破板凳、旧菜板、老门板;从另一侧看,它们又是一件件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就如同农民版画家们一样,一边扎根乡土,一边向往艺术。(记者赵佳乐)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代修凤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