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在传承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上开创新局面。我想,作为重庆城市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川剧的传承保护要有新作为,就得更加重视对川剧学员的培养工作。我今年的提案就与此相关。”1月23日,市政协委员、市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孙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形成的川剧艺术,是重庆地域文化的代表,是最具辨识度的重庆文化符号,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得主沈铁梅的带领下,重庆市川剧院一路高歌,成长为中国戏曲领军院团,为川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年来,重庆川剧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欣欣向荣,总体向好。”孙勇波表示,《金子》被誉为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座里程碑,《江姐》也摘得文华大奖,去年首演的《碧波红莲》集结了青春阵容致敬经典,深受年轻观众喜爱,正在排演的《巴
戏曲发展的根本在于出人出戏,其中的关键还在于戏曲人才。“重庆的川剧事业
就在前几天,由重庆市川剧院、重庆艺术学校联合培养的2024级川剧班进行了首
▲1月15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巴南校区,川剧班学生们在进行考试。(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但这批学员,是时隔10年才重启的招生。”孙勇波介绍,2014年,重庆市川剧院首次自主招生,“2014级学员已经毕业进入剧院工作,他们中涌现出不少新秀,不但可以很好地登台演出,而且通过新技术手段为川剧传播进行了多元探索,他们的活力与创新精神,对于川剧艺术的保护传承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剧院首次在重庆自己培养学员,此前,我们的青年演员要么是自主招生后送去成都培养,要么是直接从成都引进到重庆。”
川剧凝聚着川腔川韵,川渝两地都是川剧生长的土壤。孙勇波表示,如今,重庆对于川剧学员的培养愈发重视,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措施,“但10年才招一次,间隔还是太长了,按照艺术规律,我们认为应该每五六年就要招一批,培养完一批就应该接着培养下一批,这才能保证人才不断档。青年川剧人才是川剧艺术的新鲜血液,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川剧艺术才能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为打造重庆文化辨识度注入新动力。”
除了加强人才培养外,孙勇波还建议,要注重培养师资。“重庆艺术学校的师资条件还有待加强,学员班的师资很大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