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文化中国行|78岁中国工美大师殷秀云:期待1700余年的雕漆技艺在重庆生根

发布日期:2025-01-20 14:01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在重庆解放碑,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我尤其高兴的是,现场来了这么多对雕漆感兴趣的市民,这说明咱们重庆人民对于非遗文化的尊重和喜爱。”1月17日,“如漆而遇·雕漆艺术珍品展”现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展览现场,殷秀云表示期待雕漆在重庆生根。记者 赵欣 摄

作为“非遗贺新春 赶个年味集”活动重磅单元,这场雕漆珍品展的盛况令78岁的殷秀云颇为感慨:“雕漆来自北京,却在热闹的重庆市中心办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展览,不瞒您说,哪怕在北京,雕漆技艺可能都从没在一个展厅里有这么多精品集中亮相。重庆这座城市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我期待雕漆未来能在重庆生根。”

17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

新重庆-重庆日报:雕漆来自北京,对于重庆市民来说比较陌生,您能介绍一下这项非遗吗?

殷秀云:雕漆又被称为剔红,是一种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传统手工艺品,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

在中国古代,雕漆属于宫廷艺术,古代帝王非常喜爱,有史料表明,它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距今1700多年历史。从它本身的艺术特性来说就非常特殊。因为,其他任何一种雕刻都是在天然物质上直接雕刻,而雕漆则不是,雕漆属于一种软雕,你看从树上割下来的漆,本来是液体吧,雕漆匠人能把液体的漆变成固体之后雕刻。

▲雕漆艺术珍品展展品。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雕漆这种软雕技艺,经过一代代匠人保留到今天,我认为它像“活化石”,凝结了1700多年的文化记忆。它使用的原料大漆历史就更悠久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作为大自然的馈赠,大漆品质非常优秀。至今,漆器还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古语云:“滴漆入土,千年不腐。”说的就是漆器。

新中国成立以后,雕漆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工艺品。1700多年来,雕漆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传承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已经入行60多年了,还在带徒弟,希望他们能够传承下来,因为这是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重庆成为雕漆传承基地

新重庆-重庆日报:这次在重庆举办雕漆珍品展,您不辞辛苦专程赶来助阵,初衷是什么?

殷秀云: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为雕漆的传承发展出力是我应尽的责任,这场展览颇具规模,甚至在北京都未曾有过,我特别期待它不但能在重庆盛大展出,而且能在这里落地生根。我一直认为,包括雕漆在内的各项非遗,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虽然来自某个地方,但是又不仅仅只属于某一个地方。它们,是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宝藏。

我上一次来重庆已经是52年前了,1973年,我到大足石刻写过生,如今的重庆,已经成为一座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大都市,我相信它有条件成为北京之外的又一个雕漆传承基地,重庆的雕漆传承工作已经有三四年了,我有两个徒弟在这边。当然,雕漆要想掌握好,不是几年时间就够的,需要持久地去琢磨、研究、实践。我听说重庆雕漆技艺已经成为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好事,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雕漆就能真正在重庆生根。

▲雕漆艺术珍品展展品。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新重庆-重庆日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应该如何欣赏一件雕漆作品?

殷秀云: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从审美角度来看,主要是欣赏器物表面的浮雕和锦纹。许多雕塑作品的浮雕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但锦纹是雕漆独特的雕刻风格,比如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通常刻三种锦纹,以表示天、水、地不同的空间,天锦用曲折回转的单线表示,水锦用波纹组成,地锦用方格或斜方格内饰多瓣形小花表示,似繁花遍地。三种基础锦纹可以变化出一百来种不同花样,变化万千,精细之极,这是最大的特点,任何一种雕刻里边都没有,而且雕漆是自然的、环保的,防酸防碱防腐防潮。

52年前在大足留下难忘经历

新重庆-重庆日报:您曾在大足石刻写生?那是一段怎样的经历?

殷秀云:大足石刻的经历让我非常难忘。那是1973年,我才从美术学校毕业分配到工艺厂上班不久,厂里创作新产品的时候,我们经常到各地写生,比如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等。

我那时刚参加工作,对于出差写生搜集资料非常热衷,我们当时一共三个同事来大足,另外两位同事呢就是泛泛地看看就算了那种,但我觉得当时去一趟大足太不容易了,一定要尽量多地把我所看到的形象记录下来,所以我特意多呆了一天。记得接待我们的大足文化馆工作人员还很有感触地说,陆续接待过很多前来写生的女同志,在美术行业里面的人当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沉下心来在这儿画的。

我尤其非常感动的是,当时大足有个石窟洞,还没有开放给游客参观,工作人员为了支持大老远赶来的我,特别开了“绿灯”,他们把我锁在洞里让我画画,还给我准备了一张凳子、一暖瓶热水,我在洞里整整画了一天。记得那天一早,我吃了早点就进洞了,因为很专注,体力消耗很大,下午出来的时候腿都软了,还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工作人员都说特别佩服我。

新重庆-重庆日报:您这段经历跟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文博工作者倒有些相似?

殷秀云:这样说来,好像是的,我去大足石刻的时候是50多年前了,待了总共一天半,我在北山和小佛湾大概完成了40张左右速写,飞快地画,就是想尽可能保留下那些造像的样子。现在看到那些手稿,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除了大足,我年轻时还去了很多地方写生,比如山西的晋祠、华严寺、云冈石窟等等,留存到今天,真的是非常珍贵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对我后来的创作启发太大了,比如,我曾给中国台湾高雄的清凉山妙崇寺设计景泰蓝壁画,将近600平方米壁画设计,最大的宽17米多,高4米多,有的柱子高12米,这些设计的功底,都来自包括大足石刻在内的早期速写经历。

新重庆-重庆日报:您从事雕漆已经60多年了,雕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殷秀云:艺术可以滋养人生,雕漆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人生滋养,几十年来,我只要开始干活儿,就能很快沉浸其中,于是任何烦恼、不愉快的事情都没有了。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但戴上老花镜,我还能继续雕刻,我也愿意继续干下去。

老实讲,我一开始也不愿意进入雕漆行当,我想做象牙雕刻。我从小喜欢画画,在电影上看到了象牙雕刻很喜欢,正好美术学校招生,就进去了,毕业时分配到厂里,我们厂子象牙、玉器、雕漆、景泰蓝等都要做,我被安排做雕漆和景泰蓝,起初不情愿,慢慢接触多了,对雕漆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俗话说,“择一事,终一生”,我想我这辈子跟雕漆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能够传承这项1700多年的技艺,是我今生的幸运。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周双双 主编:兰世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