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重庆瞭望|这届年轻人的花式社交,谁懂?

发布日期:2025-01-16 09:56
摘要:“我可以没有对象,但一定不能没有搭子!”当万物皆可“搭”变成年轻人“side by side”(肩并肩)社交的新潮流,零糖可乐、零糖甜品……一股控糖旋风又悄然刮进了社交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零糖社交”新风尚。

“我可以没有对象,但一定不能没有搭子!”当万物皆可“搭”变成年轻人“side by side”(肩并肩)社交的新潮流,零糖可乐、零糖甜品……一股控糖旋风又悄然刮进了社交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零糖社交”新风尚。

事实上,年轻人的社交形态远不止于此。momo匿名社交、露营社交、盲盒社交……近年来,种种新型社交方式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开来。有人调侃:年轻人开始整顿社交关系了。

这些层出不穷的新社交名词、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交方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现实动因?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年轻一代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呢?

▲江北区江北嘴,游客举起手机,记录美丽夜景。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在古代,鸿雁传书、雅集结社是大家社交的重要方式。对于“80后”“90后”而言,联谊会、网络聊天室、QQ,共同编织出他们的社交网络。时至今日,剧本杀社交、互换特产社交、看展式社交……年轻人在社交上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样。

社会压力与媒介技术的双重驱动。随着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强度增大,许多年轻人很难再有心情和精力去进行长期社交。多样化社交方式的出现,不仅能满足他们不想因人际关系而过度精神内耗的需求,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成本,让有限的“社交体力”发挥最大效用。

同时,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花式社交提供了支持。通过直播互动、弹幕评论等途径,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随时随地与他人建立联系,找寻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和圈子。

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传统的社交模式中,人情面子、集体意识往往会被无限放大,个体的感受则很容易遭到忽视。“明明没见过几次面,一上来就要你把个人隐私全都交代清楚”,像这样过度“黏稠”的社交,年轻一代实在有些招架不住。

在基于清晰自我认知的前提下,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参与那些能让自己感到满意舒服的社交活动。比如依照特定情景、需求,去寻找共鸣与合作的“搭子社交”,就能让不少年轻人卸下包袱,轻松自在地做自己。

对优质社交的渴望。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认为:“随着人们与机器交流的增多,我们对彼此的期待越来越少。”互联网虽然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交渠道,但也带来了社交关系的表面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年轻人逐渐意识到,尽管他们可以轻松地在社交媒体上与很多人保持联系,但真正能够深入交流的朋友却寥寥无几。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社交转向线下——来一场City Walk(城市漫步),加入飞盘俱乐部,上夜校“去班味儿”等形式新颖的活动,正是年轻一代对线下社交的积极探索。

▲下班后的青年正在渝北区青年文艺夜校上瑜伽课。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社交偏好也是如此。

有人偏爱“全糖社交”,有人钟情“搭完就走”;有人喜欢虚拟交往,有人青睐线下交友。年轻人花式社交的出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探索多元化的社交方式带来诸多启示。

社交不是考试答题,无需寻求最优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念。年轻人的花式社交让我们看到,没有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是绝对正确且普遍适用的。社交的关键之处在于,跟随自己的内心,找到与自身最契合的方式。

花式社交不等于盲目社交,我们需要一群人狂欢,也需要一个人浪漫。

毛姆在《刀锋》中塑造了一个为社交痴狂的人物——艾略特。他热衷于每一场盛大的聚会,渴望成为名利场上的焦点,甚至重病卧床时,依旧执着于上流聚会的一张邀请函。但事实证明,艾略特硬挤进去的圈子并没有为他带来真正的朋友。

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消耗心力的过度社交往往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空虚寂寞。如今不少年轻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社交方式。“零糖社交”就很好地展现了年轻一代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分寸,不过度打扰和纠缠的潇洒态度。

直面孤独是人生的永恒课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陈子昂看到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描绘的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坚守的孤独。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承认,孤独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底色。

不能享受孤独的人很难构建起真正健康的社交关系,一味向外求索会导致自身内耗,也会增加他人负担。屏蔽掉不重要的群消息,鼓起勇气拒绝不想去的聚会,腾出时间独自去追一场日落或是奔赴自己喜欢的音乐会……通过不断修炼内心世界,在孤独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专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九龙坡区民主村综合市场,市民在一间开在菜摊旁的烤肉店前拍照。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人际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社交为我们与外界沟通、建立联系搭建了桥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型社交方式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获得更加满意的人际交往体验呢?

多些尝试,拥抱社交新可能。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交固然重要,但如果被单一固定的社交方式所捆绑,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枷锁。

世界是发展的,人们的社交方式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跳出既有舒适圈,积极尝试不同的社交场景和互动模式,在适合自己的社交模式中,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多些真心,回归社交原初衷。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不管社交方式怎样变化,真诚坦率都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必杀技”。

当每个人都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彼此差异、理解对方需求、包容对方不足时,相处自然会变得轻松愉快,社交关系也会因此得以稳固延续。

多些理性,快乐社交无需定义。面对各种各样的新型社交方式,要打破认识误区,不能简单地将“零糖社交”等同于“零社交”,将“搭子社交”看作社交降级。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各种社交方式的利弊与适用性,既不被流行裹挟,也不让无形的偏见成为快乐社交的束缚。

“我和你都在同样一个大大银河,我却发现你存在的那个角落。”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常以自嘲的口吻,抱怨自己不过是这个世界的NPC(非玩家角色),但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

要读懂年轻人的社交,既要拨开那些看似复杂多变的社交“迷雾”,看清花式社交背后年轻一代对连接、认同与表达的深切渴望,也要以一颗温柔而敏锐的心,去倾听更多年轻人的声音,去感受他们每一次选择改变的勇气。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罗建军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