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走进基层看智治② 进农村|数智赋能 土地结出“智慧果”

发布日期:2025-01-13 11:44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栗园园

▲梁平区金带街道双桂村,已经投入使用的鱼菜共生数字工厂。(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长寿伏羲农场,工作人员通过指挥中心了解农田相关情况。(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当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装备进入乡村,与乡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传统农业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用数据分析,让机器下田,农户可在“指间”玩转耕、种、防、收,还能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轻轻松松把田种出“科技范儿”。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赋能,还催动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数字“三农”建设,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为手段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前,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43%,持续保持西部第一。


给土壤做“体检”、农机无人驾驶

长寿伏羲农场藏着诸多“黑科技”

深冬季节,位于长寿区云台镇的中国科学院长寿伏羲农场里,青绿的油菜、榨菜长势良好。在距农场不远处的数据指挥中心,显示屏上实时闪动着气候、土壤、作物生长情况等相关数据。

由于是农闲时节,这座伏羲农场看起来似乎与诸多智慧农场并无二致。但作为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4年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之一,这里隐藏着诸多“黑科技”。

“这里是中国科学院与长寿区合作建设的智慧农业项目,是中国科学院‘伏羲计划’中第一个面向西南地区丘陵地貌的综合性基地,致力于解决丘陵地貌下耕地占比多、地块小而分散、地形地势复杂、机械化率低所导致的耕作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长寿伏羲农场负责人苏晓阳说。

借助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优势,去年刚投入使用的长寿伏羲农场已用上了国际先进的仪器——土壤养分伽马能谱分析仪。

发展智慧农业,最基本的数据就是土壤信息。过去监测土壤信息,大多是在土壤中设置传感器,但其辐射范围小,若农场面积大,很难做到全覆盖,且数据误差较大。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通过科研攻关,研发了土壤养分伽马能谱分析仪。这台仪器外观是长约1米的深灰色圆柱体,只要把它悬挂在拖拉机上,在地里扫上一遍,就能采集到30厘米深度的土壤信息,相当于给土壤做了一个深度体检。

“土壤中某些物质含有放射性元素,这个仪器能接收和记录下放射信息,再把它解析、转换成常见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信息,其结果更准确,且更加简便。目前仅有加拿大和我国掌握这项技术。”苏晓阳说,根据测量结果,农场就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块进行营养补充,缺什么、补什么。

怎么将测量结果与地块一一对应呢?

“这个占地340亩的农场,已经按照10平方米为单位,划分成2270个网格单元。只要设置好作业路线,就能将数据与地块匹配。”苏晓阳说。

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无人农场也成为可能。目前,长寿伏羲农场正在探索全程机械化,且搭载的都是无人驾驶农机。

比如农场引入的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鸿鹄T70”智能拖拉机。该机器外观呈银灰色,以锂电池为能源,没有驾驶舱,全靠搭载的北斗导航系统进行无人驾驶作业。

“机上还装有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能够实时产生近百条状态信息,让拖拉机按照设定路线实现无人精准作业,精度误差小于2.5厘米。”苏晓阳说,通过搭配对应农具,该农机可完成耕、耙、播、收等作业,也可以作为抽水机、脱粒机的原动力使用,功能强大。

如今,该农场正在根据重庆的地形,对农机进行调试和改进,致力于为西南地区丘陵山区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供解决方案。

长寿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初投入运行以来,伏羲农场已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给土壤增加了肥力,并选择采用稻油轮作模式,在春季播种了一季水稻,现种植了油菜和榨菜。“随着农场的运行,系统将采集到更多信息数据,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会更精准、有效。接下来长寿将在伏羲农场周边推进1万亩数字农田建设,通过新农人的培育、引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成活率提升 成本下降

潼南琼江种业基地实现蔬菜种苗自动化嫁接

1月9日,走进潼南区琼江种业基地,工人正加紧开展蔬菜育苗工作。在育苗工厂里,一排自动嫁接仪器格外吸睛。

“蔬菜苗自动化嫁接,这在我市尚属首次。”基地技术负责人蒋双龙介绍,该机器自安徽引入,刚上市不久,该基地算是国内首批应用者之一。

只见在一台仪器前,坐着两名工人,他们分别将一棵茄子植株放入到仪器中,伴随着“哒哒”声,机器自动将植株切断,然后分别留取根部和茎叶,用一个透明的固定器将两者合二为一,完成嫁接。嫁接完成的菜苗会掉落在传送带上,被集中送往质检口,接受嫁接质量检测。

“嫁接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种苗产量和品质的农业技术。”蒋双龙说,大部分蔬菜都存在连作障碍,也就是说同一块地不能连续种植同一种蔬菜,不然就会产生严重病害。

因此,在蔬菜育苗上,嫁接是一种常见技术,主要用于菜苗与相应的砧木的嫁接。砧木的根更强壮,可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选育品种的茎叶可以保证果实的商品性和产量,二者结合组成一株综合性能更好的菜苗。

过去,菜苗嫁接全靠人工,效率低不说,由于人工操作难以保证切口一致性,因此对嫁接苗的成活率也会产生影响。

采用自动化嫁接后,每台机器每小时最高可嫁接1500株,整个基地可日产嫁接蔬菜种苗5万株,效率较人工提升了6至8倍。由于切口一致,嫁接处愈合得更快,植株成活率可达到95%,实现了10%的提升。

“从成本看也更节约,人工嫁接的成本一株是0.15元,半自动和全自动嫁接成本一株分别是0.05元和0.02元。”蒋双龙说,嫁接成本的下降使得蔬菜种苗价格下降,以茄子苗为例,人工嫁接时一株苗的卖价在0.9元至1元之间,自动化后已下降到0.7元,极大降低了种植户的购苗成本。

目前,基地可以开展茄子、辣椒、番茄等茄果类以及丝瓜、黄瓜等瓜果类蔬菜的自动化嫁接。

“数字育苗工厂主要解决育苗效率、育苗质量两个问题,自动化等设备提升了效率,育苗质量靠的是自动补光技术,这也是目前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只在花卉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上使用。”蒋双龙说。

重庆气候低温寡照,不利于蔬菜光合作用,一旦光照不足,菜苗就会停止生长,导致育苗期更长,且影响菜苗质量。因此,基地采用了自动补光技术,可模拟太阳光照,当系统通过传感器“感知”到光照不足时,就会自动给菜苗补光,目前蔬菜苗龄期普遍缩短10天左右,菜苗长势也更加健壮。

“基地此前一年可产良种种苗2000万株,年产值达1000万元,其中嫁接苗的占比仅为三分之一。自动嫁接仪器投用后,基地逐步把种苗生产的重心往嫁接苗上转移,未来种苗供应量还将继续增加,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蒋双龙说。

楼上种菜 楼下养鱼

梁平有座鱼菜共生数字工厂

1月10日,走进梁平区金带街道双桂村,一座玻璃构建的工厂映入眼帘。这就是我市首个鱼菜共生数字工厂。

走进工厂,场外几台风机正在嗡嗡转动,工厂一楼的数十个鱼池上都蒙着布。“我们这是在给水池升温,一天能提升2℃至3℃,很快就可进入下一季生产了。”梁平鱼菜共生数字工厂负责人王月巍说。

顺着楼梯来到工厂二楼,则是一片蔬菜育苗平台,仅剩少部分菜苗。“我们运用楼下养鱼的水来种菜,等鱼苗投放后,蔬菜生产也将同步开展。”沿着王月巍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一楼和二楼之间分布着几根管道,这几根管道蕴藏着鱼菜共生的“秘密”。

“鱼池的水中含有鱼的粪便,我们通过处理,将其中的物质转化成蔬菜需要的营养成分供应给菜苗,净水再返回鱼池,这样就完成了种养循环,顺便解决了养殖尾水处理的问题。”王月巍说。

鱼菜共生种养模式在我市有较长的历史,过去更多是为了通过复合种养提升效益。但随着长江十年禁渔以及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要求,鱼菜共生模式有了更多价值和意义。

通过市农科院的研究,近年来,我市形成了国内领先的鱼菜共生数字化工厂生产模式。2022年,梁平区将该模式引入,建起了全市首个鱼菜共生数字工厂,重点突出“种养循环、绿色高效、资源节约、智能智慧”,构建了蔬菜育苗、蔬菜栽培、循环水养鱼、养鱼循环水处理、鱼粪消纳等5个系统。

通过两年运行,这座占地不足10亩的工厂现主要养殖加州鲈鱼,种植生菜、鸡毛菜等速生叶菜。在节约土地的同时,实现了养鱼日换水量小于5%、生长周期缩短50%、饵料系数降低20%。

目前,工厂年产加州鲈鱼约150吨,高品质蔬菜30余吨,蔬菜种苗30余万株,利润200万元左右。鱼和蔬菜的产量均达到普通大塘养殖、土壤栽培的10倍以上。

“其实,这个项目除了生产外,还承担了许多示范任务,因此工厂也依托市农科院专家开展了许多养殖上的探索,比如养殖经济价值更高的鳜鱼。”王月巍说。

鳜鱼一般以小鱼小虾为饲料,且对生长环境十分敏感,所以养殖难度大、价格高。工厂通过前期用饲料包裹鱼干的方式,逐步对饵料进行饲料化替代,同时在水温、水质调控上开展试验。

近期,工厂里又在探索鱼苗繁育模式。相对于成鱼而言,鱼苗排泄物更少,可转化供给蔬菜的养分会相应变少。

“但鱼苗的养殖密度也会更高,所以我们就要进行实验,确保养鱼苗与种蔬菜两不耽误。”王月巍说,该模式试验成功后,工厂效益将会有几倍的增加。

王月巍介绍,梁平鱼菜共生项目还在川西渔村建设了鱼菜共生微工厂,其建设成本更低,适宜于普通养殖大户应用,“我们主要提供一种智能化种养模式方案,目前已吸引了不少区县前来参观并洽谈合作,有望在全市推广。”

数读

2024年新建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0个 现已累计建成310个

目前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43% 持续保持西部第一

4个数字基础能力持续夯实——

●以农村耕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数据为基础绘制“农地一张图”,已构建120多张基础图层

●依托“村村旺农服通”智慧农业服务应用平台,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事一张网”,已入驻服务主体159家、经营主体6738家

●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信用体系建设,用大数据为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精准“建档画像”,健全“农信一本账”,已汇集39个区县1121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数据

●依托“全农码”建立统一的农业农村数字身份体系,实现“人、物、地、事、财”要素资源关联,建设“农品一码通”,已赋码用码超过22万个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袁文蕙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