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重报深一度 |管好“天大的小事儿”——解读创新大城善治的“永川密码”

发布日期:2025-01-13 11:44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长发 李波 颜安

▲2024年12月20日,永川区胜利路街道邮电小区党群服务站,居民正在咨询有关事项。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容纳并服务于人民的平台。

改革开放后,搭乘大国崛起的快车,人们居住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也成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熙来攘往的城市发展背后,治理矛盾也在叠加发酵。

大城如何善治?

连日来,记者深入正加快培育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渝西重镇——永川区,走访区、街镇、社区三级治理单元,近距离探寻该区因地制宜破解城市公共治理难题的“密码”。记者发现,该区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在创新城市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经验。

密码一

破解治理任务超载之难

“划大为小,分而治之”消除治理盲区

1月3日,记者来到永川新旧城接合部的银山源小区,这里交通便利,常住人口约1.3万人,人口稠密且人员结构复杂,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时有发生。

“当时,我们发现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人口规模大和密度高。”永川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介绍,因而容易产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均不精准,以及治理任务超载等社会问题。

类似情况,在永川并不鲜见,已有的34个城市社区中,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的就有23个。特别是位于永川新城区的中山路街道,聚集了永川城区常住人口的一半左右,达40万人。该街道云谷社区仅有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高达2.2万,人口密度接近1.6万人/平方公里,约为该区人口密度的22倍。

人口规模越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体量就越大,与有限的社区治理人员供给产生矛盾。记者在永川多个人口超过两万的大型社区采访时了解到,社区“两委”专职干部均不到10人,算上近年招聘的专职网格员,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的专职人员也仅为17人,疲于应对各种事务,人少事多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职能资源分散、缺位等问题。

此外,规模大、密度高还带来了诉求多元,标准不一。中山路街道云谷社区党总支书记唐宇告诉记者,该社区有商品房、保障房、安置房、老旧小区、单位小区等不同类型的居住单位,既有一老一小的养老和托幼需求,也有青年人的学习和就业需求,很难用一套模式、一组标准有效回应所有诉求。

城市治理,最怕的是盲点、断点。条块分割处、权责交界地,往往是“治理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

精细化治理成为永川的起手式。“划大为小,分而治之,有利于破解治理单元规模过大导致的管理幅度过大、基层权责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

城市之大,动辄以几十乃至几百平方公里、百万乃至千万人口来论;而治理之小,往往是以一街一巷、一门一户来计。当前语境下的城市治理,就是要管好桩桩件件“天大的小事儿”。

在此思路下,永川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做法用于城市社区痛难点治理,深入实施“百区(小区)示范、千网(网格)提升”工程,全覆盖建立468个小区(片区)党组织与2175个网格党组织,建立健全小区治理与网格治理的职责清单,不断压缩推诿扯皮的空间,探索完善治理闭环。

去年4月的一天,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中山路街道阳光尚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办公室的一堵墙被大锤敲开,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办公室得以打通,既能让小区基层治理最重要的三方信息互通共享、共商共治,又能节约运营成本。

推而广之,永川在全区范围内探索推行小区治理(物业管理区域)与网格治理在组织、人员、服务、阵地和机制“四融合一贯通”,推动51名小区党组织成员、158名业委会成员、395名物业工作人员与网格工作队伍交叉任职、双向服务、发挥作用,推动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等“小事私事”在网格就地化解,小区公共环境、公共收益、公共资产、物业矛盾纠纷等居民“共事”在小区内依法民主决策。

与此同时,永川组织7800余名在职党员回小区报到,配备专兼职网格团队5250人,推动公检法、水电气讯等部门行业人员和教师、医生、调解员等1万余人下沉到小区(网格),到达社会最小细胞,最大程度解决社区人手不足的问题。

由此,不少调解高手有了专职网格员、居民小组长等身份,得以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就地化解矛盾。

截至去年底,永川共受理涉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纠纷等信访问题116件次、189人次,同比分别下降50.2%、64.8%。

密码二

破解软硬件不足之难

“硬件改善、机制重建”赋能社区治理

每一种“大城市病”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城市扩张过于迅猛,硬件软件没有及时跟上。

“许多老旧小区的矛盾纠纷,大多源自硬件的不足。”永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直属机关工委书记郭磊认为,应在区网融治的框架下进行硬件上的建设与完善、机制上的重建与赋能,从而实现“软硬”兼施。

邮电小区位于胜利路街道玉屏路社区,始建于1979年,历经近半个世纪后,许多设施老化甚至无法发挥作用,居民曾对此怨声载道。

“改造前,线路管网老化、道路坑洼不平、生活污水横流。”三代人都住在邮电小区的居民舒朝霞说,当年大家在这样的环境里居住,“怨气自然多一分,邻里矛盾也随之增多”。

2023年6月,永川投入资金,为该小区量身定制改造提升方案:增加阻燃雨棚约2200米,拆除更换原外墙的铸铁排水管道,小区进行人车分流,规范机动车停车位……

整洁的小区路面、博物馆式的邮电老物件展示,让这里既井然有序,又有了一种特别的文化韵味,一些曾经搬出去的老街坊也开始“回流”。

居民们找回了共建小区事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共建“三方办”中,共同商讨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去年以来,‘三方办’已成功解决了屋顶漏水、围墙安全隐患等问题39件。”玉屏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游春艳说。

永川区住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老旧小区改造以来,该区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共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30个,惠及居民7.2万户。

硬件得到一定完善后,永川开始在社区治理的“软件”上下功夫。

——梳理三张清单,实现精准投送。

“我们推动辖区23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大中专院校等党组织与34个城市社区共建社区‘大党委’。”郭磊介绍,同时梳理共建单位场地、人员、资金等6类资源清单,以及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环境整治等9类需求清单,根据供需匹配形成项目清单,把党群、公共、社会服务精准投送到千家万户。

——拓展应用场景,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永川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体量、文娱业态、居住人群等,结合资源资产盘活,打造320个“家门口”的邻里驿站,拓展社区送餐、亲子阅读、用工信息等居民高频服务“微场景”。

——强化数字赋能,让社区治理更智慧。

1月10日12时,记者在永川区中山路街道云谷社区采访时发现,食堂里的智能终端会根据每位食客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形成推荐食谱,还会对用餐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健康档案。

这是全市试点的首批现代社区的一个智慧场景。永川聚焦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高频服务事项,开发了“永享家”居民端小程序,集合了报修、理发、就诊等43项微应用,让居民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密码三

破解资源供给不足之难

敢于做“减法”,舍得投入做“加法”,让居民享受更多实惠

“治”是方式,“享”是目标。

治理城市,既要敢于做“减法”,更要舍得投入资源做“加法”,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实惠。换言之,既要为社区工作这辆“大车”减负,避免社会工作者因职责泛化等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也要为“小马”赋能,推动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

云谷社区聚集了云谷大数据产业园就业人口2万余人,集聚了抖音、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爱奇艺等企业531家,“我们根据云谷社区大数据人才较多的特点,规划建设了云谷书屋、健身房、人才会客厅、全龄教育场地、社区食堂等47个功能场景。其中全龄教育场地白天是‘老年大学’,晚上就成了‘青年夜校’,周末还可以帮助学生辅导作业。”永川区住建委副主任晏家勇介绍。

当然,高新技术企业林立、发展活力涌动的永川,同时有老城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多、老龄化程度高的“B面”,于是根据人口结构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成了“加法”的另一个选项。

在邮电小区这样老年人多的小区,永川因地制宜对各单元(楼栋)进行无障碍“微改造”,打造老年人活动室、社区食堂配餐点等适老化区域,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这里的老邻居多、老熟人多,我们就组织小区党支部、网格员、物业、业委会开展邻里运动会、露天电影播放等活动,强化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晏家勇说。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当这种需求成了规模,商机开始涌动。

“我们社区有3.2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一老一小’,对养老、托幼、送餐、电器维修等服务需求很大。”永川区胜利路街道萱花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景红说,萱花路社区于去年4月注册成立了云邻家智慧生活服务有限公司,为老百姓提供上述服务,她兼任公司法人。

这是永川参照强村公司而成立的第一个“强社公司”,依托辖区的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资源,再将社区的能人和手艺人有效组织起来,该公司收费比市场价低30%以上,不到8个月时间已收入4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惠民便民+自我造血”。

有了收益,萱花路社区实现了“微更新”。记者采访时,三三两两的居民正在新修的社区广场下棋、打拳,怡然自得。

“当陌邻成了睦邻、生人成了熟人,邻里纠纷数量就大幅减少,凝聚力越来越强。”永川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总结道,“再往深了看,一个单纯的生活空间成了精神家园,我们也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新目标。”

记者手记

治理之道,贵在精准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山川纵横、坡高崖陡的地势,沿江而展、依山而建的城市楼群,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城市特点,无不考验着这座城市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治理方法当然不唯一,但精准一定是其一。

人们在消费时,“一对一”服务是最细致、最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这就是因为精准。而不管是城市治理还是乡村治理,都是为老百姓服务,因为人手关系当然不可能做到“一对一”,但正因为是“一对多”,才更需要讲效率、讲方法。

所以,我们在永川看到“分而治之”的智慧——在党建的统领下,将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并与小区治理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

为什么要网格化?就是要让居民“自下而上”的权益诉求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诉求双向奔赴,许多网格员本身就是小区居民,哪家有个风吹草动、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们几乎第一时间就能赶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什么要数智化?这是一个手段和工具。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活动都会产生一条条记录,依靠大数据的汇总、比对和分析,能更高效清晰地明白老百姓需要什么,使服务更周到。

当然,用绣花功夫推进治理的精准化,不仅要听需于民、问计于民,更要动员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还是那句话,服务对象这个分母和服务工作人员这个分子越趋近,城市治理才越精细。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袁文蕙 主编:颜安 审核: 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