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三年打基础” 重庆种业振兴行动成效如何?

发布日期:2024-12-04 14:27
摘要:为了让大米的口感更软糯好吃,近期,我市水稻专家李经勇深入新疆阿克苏、伊宁等地考察、交流,带回了10余份当地“软米”“雪米”育种材料。

为了让大米的口感更软糯好吃,近期,我市水稻专家李经勇深入新疆阿克苏、伊宁等地考察、交流,带回了10余份当地“软米”“雪米”育种材料。

无独有偶,为了培育耐高温干旱大豆品种,近期,豆类专家杜成章也联合川渝多家科研机构,借助今年特殊的“超长待机”高温伏旱天气,在四川盆地开展了一场对“十月黄”耐旱大豆资源的搜寻。

这些跋涉、奔波的背后,都有一个关键词——种业振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也出现了“大米不香”“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烤红薯不软糯”等声音。而要让大米、水果、蔬菜高产、营养、健康又好吃,要从品种选育上找寻突破。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种业振兴,重点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推动种业振兴“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

近期,我市召开全市种业振兴工作会议,表示已圆满完成“三年打基础”目标任务。3年来,重庆种业振兴作出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记者进行深入采访。

摸清“家底”

全面完成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402份

选育好的品种,种质资源是基础,也是关键。

它有多重要?可以这样说,如果袁隆平团队在1970年没有那株后来被命名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资源,就没有后来三系配套杂交水稻的诞生。

我国是农业大国,遍布着多种多样的作物类型。在重庆,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也孕育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本土作物、畜禽资源,如高蛋白大豆、荣昌猪等。

为了进一步收集这些优异的本土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去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这也是我市第一次组织科研技术力量,全面、深入对农业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评价。

项目开展以后,项目组围绕28种农作物、7种畜禽,立足解决产业发展痛点、难点,选育标杆品种为目标,开展了资源大搜寻,同时对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因鉴定等。

以大豆为例,随着全球气温变暖,近年来,耐高温、耐干旱成为大豆品种选育的重要方向。

今年,“超长待机”的高温伏旱天气给大豆生产带来挑战。这种极端天气虽然对生产不利,但却是做育种研究的绝佳时机。

于是,11月初,市农科院油料所牵头发起了耐高温、耐干旱“十月黄”大豆单株的搜集行动,得到四川农科院、湖北农科院、西南大学、三峡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自贡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大豆育种团队响应。

经过10天左右的搜集,科研人员共收到超350余份耐旱的“十月黄”资源,为接下来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3年来,我市共出动普查人员8000多人次,已全面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402份;累计完成28种农作物、7种畜禽共4万份(次)以上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

选育品种

3年多来,全市自主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00余个

为了加速新品种的出现,近年来,我市还加大种业创新攻关力度,助推产业发展。

在璧山区,蔬菜种植户闫光伟种茄子多年,这几年,他越发感到“恼火”。

“种茄子如果没有青枯病,还是挺赚钱的。”闫光伟说,种一亩茄子的收益能上万元,除去种苗、人工等成本,利润能有2000余元,“但只要发病,利润最多也就只有1000元左右。这几年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忙活一年还要亏钱。”

青枯病源于一种土传病菌,如果同一地块连年种植茄子,那病菌就会越积越多,发病率也会越来越高。目前,我市30万余亩茄子,青枯病的田间发病率普遍为30%至40%之间,严重地块几乎颗粒无收。

去年,我市一个高抗青枯病茄子砧木新品种“渝茄砧2号”成功通过品种鉴定,让闫光伟等一众茄子种植户看到希望。

近年来,市农科院茄科蔬菜团队成员们在野生茄子种质资源中寻找高抗青枯病的材料,开展新的砧木品种杂交选育。

选育期间,团队还兼顾灰霉病、菌核病等茄子高发病害开展研究,最终选育出“渝茄砧2号”,成功将茄子青枯病发病率控制在5%以内。

近年来,我市聚焦农业生产所需,通过组建科企联合体等方式加强科研协同攻关,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科研成果加快涌现。

如聚焦高出油率油菜,去年通过新品种登记的“庆油11”含油量达到52.37%,这是我市自主选育的“庆油”系列油菜第3次刷新国内油菜含油量纪录;聚焦青菜头全程机械化,培育出全国首个宜机收青菜头品种“渝机6号”等。

3年多来,全市自主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00余个,有效助力了特色产业结构优化、提档升级。

创新机制

16家种业企业(科研院所)获2150万元资金奖励

科研院所、高校和种业企业,是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种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种业发展效能的关键。

因此,在推进种业振兴中,我市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对16家在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应用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市内企业(科研院所)的28个品种给予2150万元资金奖励。

对此,市农科院油料所所长黄桃翠深有感触。她表示,科研工作有连续性,如果能拿到后补助的资金,那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灵活的资金池,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该项政策还有一个转变,让黄桃翠格外“点赞”。她说,以往研发新品种,先申请项目后拿资金,导致一些成果“含金量”不够,最终也没能在实际生产中实现转化。

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则是要求科研人员先“交”出重大新品种或推广好的优质品种,才能获得补助资金。“这是一个科研导向的转变,让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产业痛点做科研,为实际生产解决问题。”黄桃翠说。

作为我市高含油油菜“庆油”系列的选育人,近年来,黄桃翠凭借着“庆油3号”“庆油8号”在全国的快速推广多次拿到后补助资金。利用这些资金,她又相继选育出“晶油1号”“庆油11号”等优质品种,实现了科研的正向循环。

今年,为加快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我市还首次启动实施重庆市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发布了家蚕、茶树、榨菜、黄连、渝东黑山羊5个项目,为“揭榜”科研主体提供500万元资金支持。

目前,我市有市级农作物种子企业26家、畜禽种业企业54家,“中一种业”和“琪泰佳牧”已成功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三年打基础’任务虽然已完成,但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育种融合度不足、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优异基因挖掘不足、种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开展攻关,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山地特色种业,确保“五年见成效”目标能如期达成。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主编:邹密 审核: 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