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张亦筑 申晓佳
2024-11-14 06:58
人物名片
潘复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轻金属储能材料、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镁合金新材料与新工艺、铝合金板箔材与锻件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
11月11日,在经过两年的筹建之后,明月湖实验室正式揭牌。
作为重庆围绕四大科创高地布局建设的四大实验室之一,明月湖实验室是以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为核心,瞄准材料领域万亿市场,聚焦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智能新材料和材料智能设计等重点方向,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建设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产业化高地。
明月湖实验室是怎么建起来的?在两年筹建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进行了专访。
▲近日,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研究人员在材料合成实验室里合成正极材料。本版图片由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怎么建设的?
邀请院士专家100余人次,对明月湖实验室发展提出决策建议
重庆日报:明月湖实验室为何将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等方面确立为重点方向?
潘复生:之所以把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智能新材料和材料智能设计等确立为重点方向,一是国家有刚性需求,二是我们有技术优势,三是我们有产业基础和产业需求,四是重庆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
以储能材料为例,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但能源转型加速,煤炭占比已大幅度减少,而我国能源结构“一煤独大”,严重制约减排进程。解决这一难题,有两个途径,第一是节能减排,第二是能源转型。前者是目前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最现实的途径,后者是解决“双碳”问题最根本的途径。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储能是核心,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发展尤为关键。只有把储能材料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的大规模使用。正是因为国家有这样的刚性需求,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就成了明月湖实验室的重点方向之一。
同时,我们在这些领域有技术优势,比如以镁电池、镁储氢为主体的新型储能材料,以镁合金、铝合金为代表的轻量化材料,以传感器材料为代表的智能材料,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多个方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明月湖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重庆还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比如镁合金、铝合金材料,以仪器仪表材料为代表的智能材料,重庆都是重要生产基地,甚至有的企业把总部研发生产基地放在重庆。同时,重庆拥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比如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这让明月湖实验室研究开发出来的轻量化材料有直接用途。
此外,重庆具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是国家“西电东送”的联结点,因此有机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型储能材料和装备市场。
总而言之,这些重点方向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确立的。
重庆日报:明月湖实验室花了两年来筹备,这个过程肯定充满艰辛,您和团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潘复生:过去两年,明月湖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往大的方向去发展,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管理团队的建立,这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
其次是人才引进和人才联动。人才引进的工作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但实验室的工作要推进,有的人才虽然没有到位,但通过联动的方式,已经围绕实验室的重点方向,加速推进实验工作的开展。
第三是项目启动和项目联动。除了实验室本身的项目启动以外,项目合作联动也同步开展,以开放合作的心态,与其他单位资源共享、联合攻关。
第四是推进实验室的基本建设。目前,实验室在筹备阶段的建设基本完成,搭建了相关平台,100多名研究生可以在明月湖实验室开展实验。
除了这些具体工作以外,我们还围绕明月湖实验室的战略布局,邀请院士专家100余人次,对明月湖实验室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提出决策建议,完善明月湖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同时,我们致力于推进明月湖实验室构建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得到持续性保障。
▲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展示作为电池负极的镁负极箔材。
是个什么样子?
形成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支撑的建设雏形
重庆日报:在筹建阶段,明月湖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和进展?
潘复生:在过去的700多个日夜,实验室积极开展人才团队建设、布局有组织科研攻关、谋划产业化项目、筹备产业引导基金,已形成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支撑的建设雏形。
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明月湖实验室筑巢引凤、优化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暖巢留凤、强化营造人才创新氛围,固巢育凤、加快搭建人才引育平台,人才聚集效果明显。目前引进镁基固态储氢团队、金属空气电池团队、纳米新型储能材料绿色制备团队等15个团队,谢建新、彭寿、陈光、韩恩厚、郭再萍、郭正晓等院士已开始在实验室积极组建团队。截至目前,实验室人才数量超30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人员达70%以上,初步形成人才汇聚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多地追求人才和实验室的匹配度、吻合度,紧紧围绕实验室的重点方向选择合适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人才的作用,也让人才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科研攻关方面,实验室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实验室自我发展有了良好的开局。我们累计牵头/参与申报项目14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项目两项、市科技局“揭榜挂帅”重点项目两项等,同时签订重大横向科研项目1项,累计获得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目前,实验室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实验室团队研发的安时级镁离子电池、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装置、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分别荣获2022年、2023年、2024年国际镁协“镁未来技术奖”。国际镁协成立70多年来,仅有的3个未来技术奖均花落重庆。
在产业化项目方面,实验室加快推动一批重要产业化项目落地。比如,实验室与宝钢金属签订《低成本镁基固态储氢》合作协议,目标是2—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世界电池头部企业超威集团投入4亿元,在两江新区注册成立了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镁电池商业化产品;与宝武集团、重庆美利信合作成立“中国镁铝合金超大铸件研发中心”。令人欣喜的是,实验室与赛力斯签订正式合作协议,镁合金一体化铸造产品已经在赛力斯的车型上规模化应用,目前,赛力斯的镁合金材料单车应用量位居全国第一。
另外,在国际国内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方面,实验室积极开展开放合作,牵头成功获批“中国储能材料与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团队成员参与组建“高端装备铸造全国实验室”“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国际镁学会”“国际储能材料学会”等国际平台,以及中国商飞重庆大飞机研究院等。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正在牵头组建国家轻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和国际功能材料学会。此外,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主办和参与的系列大型会议超过40场次,在行业内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未来怎么干?
以明月湖实验室为中心,构建核心实验室、卫星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
重庆日报:明月湖实验室揭牌后将如何发展?
潘复生:明月湖实验室将按照“一核、两翼、三圈、四代”建设路径,即以核心实验室为中心,以科研、产业为两翼,打造网络圈、生态圈和产业集群圈,开展“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四个一代”科技布局。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以明月湖实验室为中心,构建核心实验室、卫星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的实验室体系。明月湖实验室即核心实验室,其他一些研究新型储能材料、轻量化材料和智能材料的实验室,虽不在明月湖周围,已经建立在其他区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以这些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卫星实验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国际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网络实验室。
总之,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物理空间的双重局限,在更大范围内去整合创新资源,聚焦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下的协同攻关,助力重庆打造西部一流创新高地。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技术攻关,实施高效协同的科研攻关组织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多元互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施融合强链的产业创新提升机制;坚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引育机制。
比如,我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前期探索创新实验室与高校人才“双聘”“三方协议”,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人才的引育机制和评价模式,推动更加充分的放权,赋予科技人员更多的自主权,真正有更多的能动性,围绕实验室的重点方向开展自由探索,同时,通过政策法律保障,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释放更大的创新创造活力。
未来,明月湖实验室力争通过12年四期建设,建成国家级平台1个,累计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成果10项以上、培育国家级人才40名以上、建成高水平科技团队30个以上、人员规模3000人以上、形成专利(含申请)5000项以上、完成科技成果应用及转移转化200项以上、服务或孵化企业共计1000家以上,以“百千万亿效应”提升重庆制造业竞争力,力争建成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产业化高地。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