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撤回投资,还是从零开始寻找客户?十多年前,这家德企面临选择——
重庆梅塞尔的“赌约”赢了
▲重庆梅塞尔公司工作人员在查看产品装置。(受访者供图)
从第一台设备投产,到产能增加7倍、年复合增长率超20%,需要多长时间?
按照行业规律,至少需要12年,而这家德国企业——重庆梅塞尔气体产品有限公司(简称重庆梅塞尔公司),只用了8年。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信心堪比黄金贵。”重庆梅塞尔公司总经理吕斌一语道破。在他看来,正是公司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让他们敢于在重庆长寿落户,并陆续追加投资,成就了企业与园区的共同发展。现在看十多年前的“赌约”,重庆梅塞尔显然已经赢了!
什么“赌约”?这事儿还得从2011年说起。
看好中国,坚定落户长寿
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重要的基础原料,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梅塞尔集团创建于1898年,总部位于德国,是全球最大的私营工业气体和特种气体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
2010年,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长寿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不久,梅塞尔在中国的一家客户决定入驻长寿经开区。为更好服务客户,梅塞尔总部决定紧随企业在此设厂。2011年,重庆梅塞尔公司落户长寿经开区。
然而,世事难料。2012年,重庆梅塞尔公司开建第一条生产线时,这家客户却并未如约落户长寿经开区。
“是从长寿经开区撤回投资,还是在此落户,从零开始寻找客户?”这是2012年,重庆梅塞尔公司面临的两难选择。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并未消退,中国GDP增速呈现放缓态势,部分人不看好在中国投资。当时,负责筹建重庆梅塞尔公司的吕斌,请教了多个国际著名经济学家朋友,问“如何看待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中国经济”,他们给出一致答案:在中国投资要谨慎。
但梅塞尔管理层,在中国也做了大量调研。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并持续加大环保投入等措施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梅塞尔公司作出判断:他们看好中国经济发展,也看好国家级工业园区长寿经开区的发展,最终决定不撤资。
“那我们来个‘赌约’吧,10年后见分晓。”吕斌当时就跟请教的经济学家朋友来了个私下约定。
这样,10年过去了,重庆梅塞尔公司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加大在长寿的投资,从2014年第一套空分/液化装置投产,到2019年满负荷生产,用了5年;2019年建成第二套装置,到2022年满负荷生产,只用了3年;2023年,第三套装置已经投运,同时公司已经新购土地,准备着手建设第四套装置。重庆梅塞尔公司在长寿总投资累计超过10亿元。
“朋友圈”,从0到300余个
虽然现在回头看,重庆梅塞尔公司的发展大大超过预期,但在建厂之初,公司却一度陷入没有客户的艰难处境。
“公司刚建第一条生产线时,没有一个客户。直到2015年,第一个客户是入驻园区的一家德国企业,我们为其供气。”吕斌说,通过和长寿经开区协同共赢发展,企业才得以走出困境。
为推动园区内产业链企业上下游协调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避免各用气企业重复建设产能小、能耗高、气体产品单一的小制气装置,长寿经开区与重庆梅塞尔公司共同为园区企业建设了长45公里的气体运输管道。
此举相比各用气企业自建装置,可减少成本约三成,也确保了园区企业气体供应稳定性,降低了安全风险,实现了园区土地、电力等资源集约化和高效化。
同时,长寿经开区积极推介重庆梅塞尔公司集约化供气模式,并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在长寿经开区的帮助下,重庆梅塞尔公司的“朋友圈”快速扩大。
如今,重庆梅塞尔公司不仅在长寿经开区拥有30多家客户,基本覆盖园区用气企业,还成功开辟出重庆大市场,共拥有客户300余家,目前年产值达5亿元,成为重庆市场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
与此同时,在梅塞尔百年老店品牌影响力加持下,长寿经开区也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长寿经开区入驻企业数达到900多家,产值达1300多亿元。
追“新”逐“绿”,成为行业标杆
追“新”逐“绿”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如今,重庆梅塞尔公司正打造行业标杆企业。
记者走进占地150亩的生产厂区,整个厂区静悄悄,黄色、银色、灰色的气体运输管道有序地架设在厂区一侧,生产线上看不到一个工人。在监控室内,10名监控人员紧盯电脑,大屏幕上各条生产线生产画面实时刷新。
“我们的工厂已经实现无人化生产。你只能在监控室、车间安全巡查以及配送车装送时才能看到工人。”吕斌告诉记者。
他称,目前,梅塞尔位于德国和西班牙的工厂,已经建成无人工厂。重庆梅塞尔公司正引进总部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加快建设无人工厂。
与此同时,为缓解国内芯片制造、器件封装所需的电子特气依赖进口的现状,重庆梅塞尔公司依靠总部的技术和设备,正准备上线被称为工业气体“王冠上的明珠”的电子特气生产线,生产电子特气。
“我已经和上述几位经济学家朋友‘对赌’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期,我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公司也规划再陆续追加10多亿元投资。”吕斌自信地表示,到2027年,重庆梅塞尔公司的产值有望从现在的5亿元,增加到超过10亿元。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