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交通茶馆图语:现实主义的“小叙事”…… “时光的形状”——陈安健个展举行

发布日期:2024-10-14 16:17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韩毅
摘要:被茶客盘出包浆的茶桌,满满年代感的盖碗茶,一群神色各异的喝茶人……10月12日下午,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的重庆当代美术馆,“时光的形状”——陈安健个展在“浓浓的烟火气”中拉开帷幕,为观众呈现了现实主义绘画中“小叙事”的至臻之作。

被茶客盘出包浆的茶桌,满满年代感的盖碗茶,一群神色各异的喝茶人……10月12日下午,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的重庆当代美术馆,“时光的形状”——陈安健个展在“浓浓的烟火气”中拉开帷幕,为观众呈现了现实主义绘画中“小叙事”的至臻之作。

▲展览开幕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52件作品中的交通茶馆

包浆的桌椅、喝茶的场景、聊天的画面、热闹的景象……走进展厅,本次展览以陈安健的52件作品,通过交通茶馆这一微小的视角,将热闹与生活、烟火与艺术、市井与江湖融为一体,折射出城市的变迁。

本次展览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文脉与谱系系列研究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陈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在大厅正中央,打造了一个微缩版的交通茶馆,增进观众沉浸式观展的体验感,可近距离看到交通茶馆的样貌,与此产生更多共鸣,且场景中的桌子和条凳都是从交通茶馆搬过来的。

在布展上,展览以“时光的形状”为主题,以“平凡世界与众生肖像”“作品互动与自媒体传播”“日常观看与视觉凝视”“场域精神与文化记忆”四个单元,集中梳理与呈现了陈安健20余年来,52件代表性绘画作品,以及文献、照片、视频等资料,力图勾勒出艺术家及其创作中隐含的时间的刻度,呈现出艺术家在“大时代”中执着于“小叙事”的强度与深度。

这些作品从日常的、微观的、片段的生活场景入手,聚焦小人物,关注平凡的人生与现实,讲述小故事,充分展现了艺术家敏感地捕捉能力,而戏剧性的介入更为作品增添了感染力。

更重要的是,《交通茶馆》成为一个系列后,这些场景可以衍生出一种场域精神,而“小叙事”中的“小人物”则汇聚成图谱,让这些平凡的个体提升为一种精神肖像,成为一个群体的象征。

▲艺术家陈安健。受访者供图

新系列强调互动性与开放性

“1999年,我一踏入交通茶馆就有一种感觉:我终于找到了可以创作一生的题材了。”展厅里,陈安健回忆起他从一个普通茶客到创作者的历程。

毕业于川美77级的陈安健一直以来致力于现实主义传统的美术创作。这20多年来,他以重庆老茶馆“交通茶馆”为创作源泉,用写实的手法勾勒出超现实的戏剧场景。红墙乌瓦、包了浆的木头茶桌、肢体互动的茶客……这些元素在陈安健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再现,更是对时光流逝的深刻印记,彰显了具有川美艺术之于社会现实与时代生活共生共振的特色。

画了20多年交通茶馆,陈安健的创作在近年来也有着明显变化。本次展览第二单元的新茶馆系列作品,就与此前的风格有所不同,采用涂鸦的方式增添了作品的诙谐与风趣,更加强调作品的互动性与开放性。

“如今的交通茶馆不仅仅是一个喝茶聊天的地方,随着文旅的发展,交通茶馆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打卡景点,每天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他们的到来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鲜活的素材,因此我用大家喜欢的涂鸦方式来创作,这虽然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种灵感的激荡。”陈安健表示,随着涂鸦式的画作越画越多,他的想法也越来越大胆,“与其自己画,不如让大家一起来创作,不同人的笔触一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

如,画作《交通茶馆招牌》,原本是茶馆的招牌,招牌上只有“交通茶馆”四个字,在大家的涂鸦下,大橘猫、小胖鼠、盖碗茶、“加油”“陈安健”“到此一游”等元素填满了整块招牌。“这块招牌不正是充满嘈杂和喧嚣的茶馆真实写照吗?”陈安健笑着说。

陈安健表示,如今,他更像一个导演,交通茶馆就是舞台,正吸引着更多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加入进来。也正是因为有了观众的参与,作品的意义处于流动状态,希望《交通茶馆》在二次创作中或者再创作中产生新的价值。

▲布面油画《茶馆系列—沉“香”》43×51cm2012年。艺术家 陈安健 作

现实主义中“小叙事”至臻之作

“交通茶馆的创作无疑是陈安健老师身上最亮眼的标签,但我们这次展览的视线又不局限于茶馆本身。”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伤痕美术”率先掀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浪潮,随后伴随乡土绘画的崛起,批判现实主义被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所代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发生了两次转变:一个是乡土绘画向少数民族题材转变,另一个是立足当下的现实,关注周遭城市生活的变化。

事实上,陈安健在“乡土绘画”中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也不热衷于少数民族题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如火如荼的“新潮美术”期间,他也在潮流之外。然而,他对现实主义的推崇,不仅源于对写实语言的倚重,更在于对“近距离”现实的观照。

▲布面油画《茶馆系列—小兄弟》40×31.5cm2013年。艺术家 陈安健 作

陈安健的艺术及其《茶馆系列》赢得美术界的瞩目。首先是叙事方式的变化。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中立、程丛林、高小华等强调的是立足于历史与时代的语境,推崇宏大叙事,陈安健则更侧重于“大时代”中的“小叙事”。所谓的“小叙事”,一方面体现为艺术家从日常的、微观的、片段的生活场景入手;另一方面是聚焦小人物,关注平凡的人生与现实,讲述小故事。

其次是话语方式与人文观念的转变。在高速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化进程中,交通茶馆开始超越一个物理空间的价值,它捍卫着一种既有的生活方式,抵御消费社会的入侵,与此同时,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巴渝日常生活的图景,在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它也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相互关照中,在都市化与城乡结合部所构成的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陈安健的《交通茶馆》在多种批评话语中被阐释,承载着多层次的意义。

“在视觉语言上,陈安健对‘凝视’的追求强化了‘近距离’的理念,追求一种视觉的超真实,带给观众视觉心理上的‘惊颤’。”何桂彦说。

策展人之一的宁佳也表示,本次展览取名“时光的形状”,不仅是对陈安健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对时光流逝、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与颂扬。展览中,艺术家勾勒出的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共同构成了对时光的多维度诠释。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杨潇 主编:兰世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