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秋分,暑热渐消。重庆的这个盛夏,骄阳似火,但同时,也万物竞茂。首先,是重庆的流量。作为“流量榜”上的常客,重庆最近再度“上大分”。2024新版《鸟瞰新重庆》,飞遍各个区县,行至重庆全域,将这座“折叠”的城市展开来,引发中国全网乃至海外网站新的关注度。一座城市何以“火热如许”?答案,也许就藏在:热浪击不退的每一步前行里。
重庆8D魔幻的交通网络,在高低不同的空间里纵横交错,一度让导航束手无策。这是重庆解放碑地下环道,7.5公里、7个出入口,通往26个地下车库、关联两万多个车位。即便是“老司机”,也可能在宛如迷宫的地下隧道里兜圈子。全国首个“5G+北斗”地下环道导航,轻松“拿捏”这个迷宫,定位精确到厘米级。司机不再迷路,每天通行的车,多出6倍以上。这是重庆的一次城市更新。“好用”和“好看”二者兼顾,“最重庆”与“最时代”两种风格同框,浓缩成重庆“最上镜”的新风景。
2024《鸟瞰新重庆》用5万个镜头,留下一部城市发展的“影像志”。从壮美山河到魔幻都市,从跨江大桥到出海班列,从万亩五谷到一锅热辣……一部纪录片,囊括万千景象。这部系列航拍,在二十年的时间里,陪伴了无数重庆人的成长,随时代变迁而迭代。在最新的8K超高清影像中,每一块稻田都泾渭分明,在阳光下泛出光彩。每一盏灯火都熠熠生辉,照亮路人的归途。这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影像志”,“最重庆”的时代印记,记入镜头;“最鲜活”的城市细节,尽收眼底。一个不断“奔跑”的新重庆,立体多元、日新月异。
美丽风景入画,是城市最好的宣传。城市的“出圈儿”,既体现宣传的温度,也彰显城市发展的热度。根据移动大数据,中秋假期,短途出行,占比63%;长途出行,仅占10%。辐射“周边”的目的地,迎来了这波“天降流量”,重庆正是区域性枢纽:“去哪儿”国内游订单,重庆居“全国第六”;“飞猪”国内游,重庆订单量“全国第七”;“携程”周边游,重庆排名TOP8。另外,最火“2小时高铁圈”,“成渝”位列其中。游戏拉动“古建游”,重庆也身在其中。新的热度,带来新一轮的城市流量。
磁器口古镇依山傍水,因坐拥地形之利而“繁盛一时”。行商坐贾、南北物产熙熙攘攘。“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的烟火气,历经千年而不衰。如今又跻身“入境游客最爱”的十大名城古镇之列,面向更广阔的世界,接来八方客。中秋节里,磁器口古镇窄窄的青石板路,涌入了14.2万人次“打卡”。包括“古镇民俗游”在内,重庆的中秋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了300多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关键词,热度飙升。
另一股最新的热潮,来自游戏《黑神话:悟空》,“跟着游戏去旅行”登上“热门话题”。游戏中的国潮文化,遇上传统的节日,找到了最好的安放处。在游戏中频频入镜的重庆,凭借热度收获了一波又一波流量。“城市+游戏”、“城市+元宇宙”的数字化模式,也成了城市吸引年轻人的创新表达。作为衔接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重庆扮演着更加开放的角色,如何解锁国际化的文化密码?是 “流量经济”升级版的必答题。答案——正在一次次走向世界的“出圈儿”中,被反复验证。
重庆的城市IP,有着各式各样的变现能力,其共同的逻辑是:延长产业链,打造新业态。以美食IP为例,重庆正在构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梁平区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城口县打造“中药材”和“老腊肉”两个50亿级产业集群;合川区,则把火锅食材作为主导产业,构建“从田边、到锅边、再到嘴边”的火锅食材全产业链;涪陵区,以榨菜为代表的8条产业链齐头并进,“农食品加工”上半年领跑全市。山水随之而升值,热土随之而升温。管中窥豹,重庆的绿色发展从中可见一斑。
走进数万平米的“魔法厨房”,食材在生产线上自动加工成“好菜”。而从高空俯瞰,占地近千亩的梁平预制菜产业园,已渐成规模。
桃花水母,家谱可追溯到5亿年前,是古老而濒危的物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它们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只在最洁净的水域存活。铜锣山“坑塘湖”,为桃花水母提供了理想的栖居地。富含矿物质的湖水,在光线下折射出十色斑斓,如同一个个镶嵌在山中的“多彩宝石”。这些“宝石”,全部由灰扑扑的“废弃矿山”治理而来。
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从大山田野中生发。在这个火热的年度,新的热土也在升温,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今天刚好是秋分,重庆终于结束了连晴高温的炙烤。之前,气象台的高温红色预警,动辄就是“十连发”以上。虽说炎热超长“待机”,但城市忙而不乱,生活热而不燥,人们一边调侃着“重庆微热42℃”,一边火锅照吃、景点照逛、打卡照旧。“大城之治”,汇聚为满城强大的合力,在一个个“烤”验中从容应对。一座重庆城,满城可爱的人。这也是火热的重庆释放出的最大魅力。
“42℃的夏天,重庆遍地都是熟人”“出门小可爱、回家一道菜”……社交媒体上,重庆人的“创意喊话”,展现出特有的乐观豁达。但在高温之下,乐观还须有底气支撑,维护城市良性运转的一切,也得跟上。供水:重庆最高“日供水量”,高达412万立方米。供电: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堪比一座大型火电站,新增电力140万千瓦。此外,还有无数在高温中奋战的人,挥汗如雨地坚守着这座城市的荣光。
林场的护林员,每天都要进行火情巡查。3500多台林火视频监控,24小时都有专人值守。更多人在大众视线之外,日复一日、重复着重要而低调的工作。高铁的“守夜人”,在万家安宁之时,检修工作才刚刚开始。高速公路的转运站,午夜正是各地保供车辆集中下道的时段。保供点加班转送蔬菜货品,救援点快速营救故障车辆。人人忙碌为人人,让“重庆的夜”火热如许。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高温下重庆人民的精神状态领跑全国”,这样的精气神,也是重庆的城市精神。生态向好、产业向新、发展向上,人文厚重之城、活力迸发之地、往来繁华之处,这样的城市人心向往、城必兴焉。火热的高温终将告一段落,清风自来。而火热的重庆,将永远在路上。
来源: 第1眼-重庆广电
编辑: 肖福燕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