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一场科技盛会带来的思考→如何让AI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害人类?

发布日期:2024-09-09 17:23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黄光红
摘要:偌大的会场,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的一人一琴上。演奏者稍显生涩的一首《大鱼》音落,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偌大的会场,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的一人一琴上。演奏者稍显生涩的一首《大鱼》音落,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位演奏者没有右臂。帮助他完成演奏的,是一只仿生手。

除了弹琴,这位24岁的年轻人还可以戴着仿生手玩手机、做咖啡、撸铁、攀岩。

这是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的一幕。这一幕,让很多人对技术发展服务人类福祉有了具象化的感受。

每年9月,这项位于上海黄浦江边的科技盛会,都会吸引来自全球的院士、顶级科学家和国际科技企业的创始人、CTO们,共同探讨科技发展的现在与未来。

但和其他同级的国际科技大会相比,外滩大会的人文浓度和温度又让人觉得,“科技顶会”不足以概括它的全貌。这场大会,在给人们带来诸多前沿科技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以AI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除了造福人类外,是否还会给人类带来灾祸?如何才能确保AI真正造福于人类?

▲24岁的年轻人戴着仿生手演奏。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十问科技人文,激发思辨凝聚共识

AI情感陪伴能治愈孤独吗?

“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

生成式AI会让人类的思考力退化吗?

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

……

本届外滩大会,发布了科技人文十大热点问题。这十个发问,贯穿于大会三天数十场论坛的思想交锋中。

这不是外滩大会第一次引入人文反思。去年,大会邀请场外网友向场内嘉宾抛问题,并整理出十个最受关注的问题,请参会嘉宾作答,引发思辨与交锋。

本来,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兴奋与焦虑同在,期待与警惕交织。自ChatGPT诞生以来,全球范围内对于AI的担忧和思虑更是越发激烈。

外滩大会发起十问,是中国与世界在“科技为人”议题上共振的缩影。本届大会,除了上述提到的泰斗级“理科生”,还有来自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领域的顶级文科生。两拨被戏称为“隔着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顶尖学者,因为事关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命题,从全球各地赶来相见于黄浦江边。

大会论坛设计也充满对科技人文的终极思索,涵盖科技发展、隐私保护、科技伦理、数字鸿沟等多个主题。其中,关于讨论人类创造性是否会被AI削弱的论坛,就有三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独立承办的人文论坛,已经成为外滩大会的“例牌菜”与人文名片。哲学家们去年讨论了 “人类主体性被AI强化还是弱化”,今年,他们更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持“AI时代的创造力”。

外滩大会的科技人文十问,涵盖技术伦理、绿色发展、生命科学、科技普惠等多个维度的问题。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学者、实践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但彼此的共识愈发清晰、可行、且必须。那就是:科技为人,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科技不仅要关注科技性,更要关注人性。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会上提出一个新名词:IA。这是智能增强(Intelligent Augmentation)的英文缩写,它代表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即通过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沈院士指出,计算机历史上的赢家,无论选的是什么技术路径,都是那些帮助到人类更好使用机器的人。

在最受热议的问题,“AI是否会削弱人类创造力、主体性与劳动价值”上,学者们也基本倾向于认为,在AI这条鲶鱼的搅动下,人类会经历新一轮进化,而不是相反。

“ChatGPT不是为最聪明的人准备的,从中获益最多的人实际上是表现一般或偏差的员工。因为当答案变得唾手可得时,聪明人会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反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能力。”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凯利在发言时如此认为。

有意思的是,学者们在外滩大会上热烈讨论的科技人文十问,也引发了会场外的网友热议。

一位上海年轻人表示,不抗拒与AI共事,就是怕它不合群,毕竟不能“一起抽烟吃饭上厕所”。

一位退休阿姨也笑称,不介意女儿以后和AI谈恋爱,因为“只要她肯谈,管它是AI还是人”。

尽管这些是调侃,但无论亦庄亦谐,场内或是场外,外滩大会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在科技人文终极问题上凝聚共识的平台。

“科技越向前,越为每个人”走入现实

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技术的受益人曾主要是技术拥有者和富人,由此加速了社会分化。

新的技术变革当前,今年的外滩大会,具象展示了“科技越向前,越为每个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身处产业界的大小科技公司、年轻创业者们,正通过AI+多领域科学,探索新的突破口,降低科技应用的门槛,以缩短这波科技浪潮红利触达每一个人的时间间隔。

在强脑科技展台,除了有仿生手,还有仿生腿,可以让下肢瘫痪或截肢的人和正常人一样站立和走路。他们用产品回答了,“人机共生”的未来,已经在来的路上。

除了四肢,机器还有可能成为人的视觉和外脑。在复旦大学展台,我们看到了“科技+医学”的想象力:他们在尝试用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为视障人士修复部分视觉,用沉浸式类脑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人脑,为治疗脑疾病和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展区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来逛展的参观者都有一种被各种AI助手“团宠”的感觉。

今年的外滩大会,一共发布了20多款AI助手。这是人机交互模式正在被全面颠覆的时代缩影。几乎可以想见,眼下我们有多依赖APP,未来我们就会多依赖AI助手。

老人是最好的观察对象,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与科技人性化的程度成正比。

在“未来助手”展区,老年人对着手机说一句话,支小宝就帮她查到了最近的农贸市场,并问她要不要帮忙叫车。

在“情商大模型”赛道上,无界方舟的桌面机器人阿奇,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困境女性、提供的等群体提供了善意、陪伴和情绪价值。阿奇不但能陪独居老人聊天,还能识别老人摔倒、昏迷等意外情况,安抚鼓励老人,同时联系子女和120求助。

面对一个充满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凯文·凯利在大会上清晰的做出论断:“科技为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躬身入局。

躬身入局阻止AI滥用,才能让AI真正造福人类

生于1998年的张欣怡以很“95后”的方式躬身入局,并且在本届外滩大会中火遍全网。

9月4日,这位中科院女工程师代表所在团队,将刚参加AI创新赛·全球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攻防挑战赛的AI模型向全球开源,硬刚最近在韩国引发女性恐慌的“深度伪造”技术犯罪。这个举动刷屏网络。

这一技术创新赛正是2024外滩大会首设的两大赛事之一。据主办方介绍,设置这一赛事的初衷,也是基于对AI滥用的警惕与反思:AIGC浪潮大幅提升了创作者的产能,但同时也被恶意用于新闻造假和网络诈骗,亟需阻止AI滥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让AI真正造福人类。

这一首次举办的赛事的号召力,多少超出了举办方的预料:报名的2200多名选手,覆盖了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26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科技为人无国界,也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的默契与共识。

9月6日,在外滩大会一个关于科技普惠的分论坛上,几位国际嘉宾的分享触动人心——

美国非盈利组织JB Dondolo创始人卢姆比·姆兰博,分享了她如何利用一款自研的基于AI的精准就业评估与匹配工具,在津巴布韦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水源和就业机会;

马来西亚环美佳(WAMECO)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均杰,介绍了他们基于AI打造的废弃物交易在线平台,在多个发展中国家推动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印尼Ralali.com创始人约瑟夫·阿迪蒂亚,分享了他们自研的食品加工解决方案,在自然灾害和偏远地区推出了能长期保存的健康应急食餐,以解决饥饿问题。

任何一场顶级的科技大会,总是不乏展现科技的生产力,但在外滩大会,还能感受到科技是无国界的善意。

在这一波AI时代浪潮下,既有仰望星空,也有心怀敬畏;不仅面向未来,也在反思自己,是一场科技顶会应有的态度和格局。这些思考,是AI不能替代我们做的。

相关新闻

脑机接口、智能仿生手、会飞的汽车……打探外滩大会:AI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AI会把人类社会带向何方?中外院士专家这样说→

AI生活管家来了!只要一句话,就能订票、点餐、打车……

对话凯文·凯利:AI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金融和医疗行业会最先看到AI应用效果

能让大模型长出“手和脚” 智能体将成为新型终端形态?

AI能否准确识别“AI换脸”欺诈?这场比赛给出了答案

数字化浪潮下如何保护隐私?分布式可信认证体系有望成“解题良方”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李周芳 主编:曾立 审核: 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