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三堰一体“流”传三百年 巨丰堰何以成世界名片

发布日期:2024-09-05 14:41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三拱桥渡槽

▲巨丰堰分水闸

▲巨丰堰叠梁排沙闸

▲巨丰堰分水石

巨丰堰,地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街道和乌杨街道辖区内,引水渠首位于沅江三级支流平江河上,灌溉面积达1.2万亩。巨丰堰灌溉工程,是由巨丰堰及其一级补水堰永丰堰、二级补水堰黄角堰共同组成的一个灌溉工程综合体,是秀山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水利工程,自建成以来,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秀山巨丰堰入选。

历史上,秀山一直以传统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但在土司制度时期,碍于“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导致地广人稀,农业发展非常缓慢。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禁令得以废除,秀山成为内地汉人迁入的理想区域。清乾隆元年(1736年),秀山建县后,人口激增,今清溪场街道、乌杨街道辖区内,广袤的平地迅速被开垦为农田,灌溉压力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当地居民杨文臣、粟大化、夏玉卿等倡议修筑巨丰堰。然后按照田地面积进行集资,在平江河中修筑拦河坝,通过沿岸的堰渠,将河水输送到下游的田地中。

后来,由于农业发展迅猛,巨丰堰仍然无法满足灌溉需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当地居民安洪芳、吴文儒、张仕绩等,又主修了永丰堰,以此作为巨丰堰的补水工程。

1958年,由于永丰堰引水量小,灌面不大,又增筑黄角堰为其补水。至此,巨丰堰便形成了一个拥有一级补水堰永丰堰、二级补水堰黄角堰的灌溉工程体系,渠首工程、渡槽工程、渠系工程、控制工程等一应俱全,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效能。

一、渠首工程

巨丰堰最初的拦河坝坝址位于平茶里的水碓岩滩(现美沙桥下游约100米处),为竹笼卵石坝型。后来,或因泥沙堆积、引水口位置选取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水量不足,便对其进行了两次迁移。其中,1938年,将拦河坝向上迁移至麻柳林,坝型改为重力坝,渠长增至11.75公里;1966年冬—1972年春,再次将拦河坝上移至芒洞桥下(即今址),坝型改为混凝土浆砌条石坝,坝长80米,提高水位2米,渠长增至23.5公里,共有支渠48条。现存坝轴线采用斜向直线布置,进水闸和排沙闸紧紧相贴,位于坝轴线与河岸形成的三角形锐角顶点区域,相较于始建时的竹笼卵石坝型,可以减小渗漏量,省去岁修的费用。

永丰堰的拦河坝,建于清嘉庆年间,坝址位于三拱桥渡槽下,坝外侧为条石浆砌,临水面用泥土夯筑,坝中间有一天然涵洞,高约50厘米、宽约80厘米、洞长约6米,用篾席盖住洞口,再敷上泥巴,防止渗漏。现存坝址位于平江河支流泥河上,三拱桥渡槽上游,于1956年改为水泥浆砌卵石坝。

1958年,由于永丰堰引水量小,灌面不大,增筑黄角堰为其补水。黄角堰的拦河坝坝址位于星寨黄角寺上游,初为竹笼卵石坝,1967年改为水泥浆砌卵石坝。黄角堰溢流坝下游,则使用竹笼卵石的改进版——铅丝笼卵石柔性护坦消能防冲,就地取材,简单易行,生态环保。

二、渡槽工程

清道光年间,巨丰堰增建五拱桥、三拱桥渡槽,引水工程日趋完善。

五拱桥渡槽又名五涧桥,位于三合村西端、复兴河与平江河交汇处,是巨丰堰干渠跨复兴河的输水建筑物。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建,建成之初高约8米、长80米,过水断面呈梯形,堤高1.05米、底宽2.75米、口宽3.75米,比降三千分之一。据《秀山县志》记载,“堰流比高诸水,因飞梁受澜,空下通溪,垂虹映波,上下畣响。枞溪所迳,曰五滪桥(今五拱桥)”。清光绪五年(1879年),山洪暴发,五拱桥渡槽被冲毁,后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1984年,五拱桥渡槽由于长期受洪水冲刷,加上年久失修,桥墩下陷,石拱崩裂变形而垮塌,于1985年再次进行重建。现存的五拱桥渡槽为钢筋水泥薄壳渡槽,壳槽为“U”形断面,下部为圆弧、内半径0.7米,上部为矩形、高0.4米,壳壁厚7厘米。槽身每跨10米,简支在排架上,排架处设有伸缩缝,用橡皮止水。渡槽进出口引渠均为填方渠道,为浆砌石重力墙,内部筑天然级配砾石。如今,五拱桥渡槽仍然在发挥跨河输水建筑物的功能,保证巨丰堰灌溉效益的实现。

三拱桥渡槽又名三涧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乌杨街道蚂蟥村,跨泥河而过,是巨丰堰的主要输水建筑物之一。原为木渡槽,后改为石渡槽,一个大跨,两个小跨。全长50米、高12.5米、槽深1.1米、底宽2米、过水深度0.8米。桥墩为干砌条石框边,中间为土和沙子。1987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加固。三拱桥渡槽是巨丰堰灌溉工程中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水利遗产。

二拱桥渡槽位于乌杨街道蚂蟥村泥河口,跨泥河而过,渡槽长25米,高10余米,是黄角堰的主要建筑物之一。

三、渠系工程

渠道是巨丰堰的输水建筑物,分为引水干渠、支渠、斗渠,最后是分布于田间的农渠、毛渠等。

巨丰堰现存干渠包括巨丰堰干渠、永丰堰干渠和黄角堰干渠三段,主要分布于平江河主支流南岸(清溪场街道芒洞桥至乌杨街道下头村),三者的干渠在蚂蟥村有交汇。巨丰堰、永丰堰的主干渠与平江河支流在三拱桥渡槽处呈三层空间立交分布,永丰堰、黄角堰主干渠在二拱桥渡槽处有交汇。目前,巨丰堰灌溉工程渠道总长41.5公里,共有支渠48条。干渠渠道大部分断面为矩形,混凝土衬砌,分布于田间的毛渠为土渠,无衬砌。

四、控制工程

巨丰堰的控制工程,主要为闸门和分水石。

闸门分为引水闸、分水闸、退水闸等。引水闸一般设在堰首位置,作用是控制水位和调节流量;分水闸一般设在干渠和支渠的分岔口,用以调节分配合适的水量;退水闸用以宣泄多余的水量,保证渠道及其建筑物的安全。巨丰堰的闸门大部分为钢闸门,渠首枢纽中的排沙闸则为历史悠久的木叠梁闸。

分水石一般放置在分水口处,简易方便,可将多余的水排入河道,保证渠道及其建筑物的安全。

巨丰堰自清乾隆年间修筑以来,历代均有修葺和扩建,较大规模的维修约有10次,为其延续至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今,巨丰堰不仅有渠首工程、渡槽工程、渠系工程、控制工程等完备体系,也有许多与该工程直接相关的非工程遗存,主要包括碑刻和石拱桥。

其中,五拱桥碑记载了巨丰堰堰道和五拱桥渡槽安全运行的管理制度;永丰堰碑记载了永丰堰公议管理条规12条,规定堰塘的管理组织和水源分配、堰道清障的管理条例;三拱桥加固碑记载了三拱桥渡槽的修建历史和加固的相关事宜;五拱桥重建碑记载了五拱桥渡槽的修建历史和重建的相关事宜。

巨丰堰干渠上保留的砌石小拱桥共有10余座,其造型古朴,是干渠两岸连接的便道,见证了渠道的历史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构成。

巨丰堰灌溉工程历史悠久,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融合紧密,涵盖了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相关历史文化设施,持续运行了近300年,保障了当地农业灌溉水源需求,是丘陵山区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

(陆梦飞 作者系重庆市秀山县作协副主席)

来源: 重庆晨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