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南京“银杏树”团队扎根万州4年,将当地农村敬老院打造成全国样本——幸福颐养,金陵银杏万州青

发布日期:2024-09-05 14:42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摘要:不久前的一天,下午4时过后太阳稍敛光芒,重庆市万州区九池敬老院内,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出房门,坐在院中黄葛树下摇着扇子聊天,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4时过后太阳稍敛光芒,重庆市万州区九池敬老院内,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出房门,坐在院中黄葛树下摇着扇子聊天,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就在4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情形:垃圾乱扔、蚊蝇横飞,失能老人躺在床上很多时候难以得到专业照料。这里虽然挂着“敬老院”的牌子,但当地有些人却称,里面的失能老人在“等死”。

一切改变,与吴友凤的努力密不可分。2019年,万州推行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向一直对口支援万州的南京“求援”。身为南京养老机构“银杏树”的负责人,吴友凤带着资金和主力团队赶到万州,一口气“签下”28家万州农村敬老院,从此在这里扎下根来。

同饮一江水,共结两地情。4年里,吴友凤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结合南京经验积极探索万州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方式,让一家家原本破旧的敬老院焕发出崭新活力,让当地村民在乡养老成为现实。

近日,民政部联合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如何让1.2亿农村老人更好养老受到广泛关注。而吴友凤在万州的实践,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提供了一份新样本。

从南京到万州,她跨越千里在异乡“种”下“银杏树”

吴友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来到以前几乎没听说过的万州区。

2019年,重庆市万州区推行养老服务改革,打造“公建民营”模式。南京是对口支援万州的城市之一,在养老服务领域有着多项“全国第一”。为支持万州改革,南京市民政局特意组织了20多家南京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前来考察。

万州农村的养老问题确实严峻:农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40.3%,超过了30%的重度老龄化标准线;从整个区的情况看,万州区人口为169万人,却有着9848名特困供养人员,这在整个重庆都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值。

“两三天后,大家走了,只有吴友凤留下来继续考察。”万州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回忆道。

在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吴友凤几乎跑遍了万州农村地区的28家敬老院。她看到:59岁的罗三青只有10岁孩童的智商,除了敬老院无处可去;隔壁床的陈永富58岁,生活不能自理。与此同时,万州28家农村敬老院里没有一名专业护理员,老人洗澡时,只能“70+”帮“80+”;坐在黄葛树下晒太阳,是他们全部的娱乐活动。

要经营、管理好这些农村敬老院太难了!吴友凤想离开,可众多老人躺在床上缺乏专业照料的一幕幕,让她于心不忍;万州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民政局的执着努力,让她看到了万州区推行农村养老改革的决心。

站在九池敬老院里,看着坑洼不平的水泥地面,吴友凤陷入沉思,“总有希望的,我试试看吧。”几个月后,她一口气担起了运营当地28家农村敬老院的重任,将“银杏树”“种”到了万州。

从被抵制到“舍不得你走”,一家家敬老院旧貌换新颜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20年4月,吴友凤带着从南京选拔出的精兵强将正式进入万州,并选择了九池敬老院,将其作为改革示范点。

斥资几十万元,在敬老院墙壁绘上形态各异的“福”字;消除安全隐患,加装适老化设施;给老人们统一购买崭新的床上用品和衣服;招聘专业护理人员,制定敬老院规章制度……钱如流水般花出去,心血更是付出无数,然而换来的却是老人们的抵制。

“有老人说,我们是来克扣他们供养金的,不让我们在敬老院里吃饭,还把我们关在大门外。”吴友凤苦笑着说。

为确保安全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也没人执行,敬老院大门一天到晚敞开,老人随意进出,院内有智力障碍的老人随时可能“出走”。

吴友凤只得把大门锁起来,要求老人外出必须登记,这可引发了“众怒”。团队中的90后博士王军杰于是吃住在最靠近大门的一间办公室,边“看大门”边思索万州农村养老改革的方案。

渐渐地,院里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质逐渐提高了:不再脏兮兮地躺在床上,还有人推着他们去洗澡、晒太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一切被老人们看在眼里,反对声越来越小。“你们不会走吧?我没法动了之后要是也能有这样的待遇,多好!”一名老人主动和吴友凤说。

生活环境好了,起居有人照顾了,笑容越来越多地在老人脸上浮现。九池敬老院示范点的实践得到了区民政部门和其他敬老院的认可。在政府支持下,双河口、甘宁等乡镇的敬老院也陆续投入改造。

然而,吴友凤并不满足——仅改变敬老院的硬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激活”老人的人生。

她选择了“积分互助养老”。这是王军杰博士在考察万州农村养老情况后制定的方案,通过积分制,鼓励、引导老人开展自我照料、互帮互助。

原本暮气沉沉的敬老院一下“活”了起来。甘宁敬老院院长助理牟方珍说,好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不仅打扫自己的房间,还去帮院内失能老人叠被子、刮胡子;有人“承包”了食堂的择菜“业务”,打扫院子的活儿更是“生意火爆”。

甘宁敬老院外,村民何其虎将敬老院一点一滴的变化看在眼里。“原先老人在敬老院里是‘等死’,现在不一样了,进去是享福。”他对记者说道。

从“等死”到“享福”,短短4年间,万州农村敬老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招收“社会老人”数量从零到160人,获评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自此,南京与万州这两座遥隔千里的城市结下深厚友谊。

帮,要帮在点子上。解决28家敬老院里330名特困供养老人的养老问题,对吴友凤而言并不难,但要解决整个万州区农村的养老问题,并非易事。

与很多地区的农村一样,万州大山深处有不少空巢老无人照顾,可另一方面,受限于认知和观念,这里很少有接纳“社会老人”(指面向社会招收的老人,费用主要由老人及其家属承担)的养老院。

“我想让这里的农村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吴友凤有了更高的目标。

陈家坝敬老院院长李友胜今年60岁,在这个岗位上已干了13年。他直接泼了盆凉水:“在我们农村,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那是要被邻里乡亲指着鼻子说‘不孝’的。”

吴友凤“不信邪”。她的想法得到了支持,万州区民政部门同意她拿出敬老院部分空余床位供“社会老人”使用。

去年,招募“社会老人”的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吴友凤带着院长们走村进社展现敬老院里老人生活实况。一开始,他们的展板和宣传单页“无人问津”,但随着“银杏树”的名声越来越响,从敬老院里传出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咨询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的老人偷偷去敬老院里参观,回来后就要子女去报名。

75岁的王朝珍就是主动要求住李河镇敬老院的,“儿子在内蒙古安家了,我跟着住了一段时间,实在住不惯,人老了还是要回家乡。”

儿子拗不过王朝珍,把她送回万州,住进了“银杏树”。“我前几天刚和儿子说,这里有人帮我洗澡、洗衣服,好得很。”王朝珍说。

一年多时间里,到敬老院养老的“社会老人”数量从零迅速增加到了160人。吴友凤的敬老院,让万州农村老人及其家人看到了另一种令人向往的养老生活,“住养老院就是子女不孝”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在乡养老”变得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吴友凤不断将社会养老带来的利润投入到敬老院的软硬件改造中去。“社会养老资金的补充,让企业有经营下去的可能,还能让敬老院变得越来越好。”在她心里,这才是彻底解决万州农村养老问题的途径,只有实现这样的正向循环,才能实现双赢。

如今,万州的“银杏树”已成为当地养老产业的一块“招牌”,还被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肯定其“满足了农村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有效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们有着一样的尊老敬老爱老情怀

吴友凤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尊老敬老爱老情怀。

吴友凤是盐城人,从卫校毕业后,考入南京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医院,成为一名护士。2001年,医院成立养老院,招聘一名护士长,吴友凤报了名。

与老人相处久了,吴友凤发现自己一直“被需要”,老人和家属的“谢谢”让她成就感满满。渐渐地,一个念头在她心中升起——我要开一家养老院。

这个想法遭到了丈夫何庆的强烈反对,“你现在年薪10万元,比很多人都高,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吴友凤听不进劝。被“磨”两年后,丈夫终于松了口,帮她借来45万元启动资金。南京银杏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就此诞生。

接手万州的28家农村敬老院后,吴友凤平均每个月跑一趟万州,经常忙得连家都顾不上。还好,家里人十分理解,全力以赴地支持她。

更幸运的是,吴友凤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33岁的同事张小红是万州本地人,现任高峰镇敬老院院长助理。她当年是一名弃婴,养父把出生才一天的她抱回了家。如今,张小红在照顾好养父的同时,还将对养父的感恩投射到了敬老院的老人身上:从她家到敬老院骑电动自行车单程要1个小时,她每天风雨无阻;心里随时记挂着老人,一个月6天的假期,没有哪个月是真正休完了的。

采访结束,记者与吴友凤告别时,她依然忙碌着,忙着联合南京、万州两地的养老企业和协会,共同举办宁万养老论坛,讨论农村养老问题解决路径;忙着与高校合作,培养有责任感、有爱心、有专业技能的养老人才,推动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

敬老院里炙热的阳光穿透树叶,斑驳的光影在跳跃,给周围的一切带来了勃勃生机。只要有光,希望就会到达。

(原载光明日报客户端)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罗建军 审核: 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