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创中心外景。
科技人员正在进行创新实验。
企业高新技术实验室。
农业科创中心展厅。
一台自主研发、直径仅一米多的收卷装置,带来的是每年800万元左右的“大效益”;
一颗小小的玫瑰香橙,经过不断改良和提质,注入科技元素后,发展成为产值超过6亿元左右的“大产业”;
……
创新的种子,落在万州这片沃土,正在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近五年来,万州实施国家、市、区级科技项目1421项;26项成果获国家、重庆市政府科学技术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市级科技型企业738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基地45家……
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万州坚持找准“契合点”,全方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生动写照;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万州多维度紧紧牵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以实际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万州努力抢占“智高点”,聚资源、强基础、优生态,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科技创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找准“契合点”、抢占“智高点” 全方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只要动动手指头,就能实时看到生态养猪场内的画面,还能及时了解到全国生猪市场行情。”连续几天的细雨,斑驳了漫山的绿,一泓凉意画出落叶的涟漪,轻轻敲打着山村的每个角落,走进位于甘宁镇天宫社区的三峡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技术人员指着一张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介绍,万州特色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摸查的方式,对全区生态猪养殖场生产经营进行实地摸查和数据采集,以大数据为牵引,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最终输出全区生态养殖大数据“一张图”,为政府提供数据和监管平台服务,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数据和生产技术服务。该中心以打造三峡现代农业“硅谷”为目标愿景,按照“一核驱动、多园引领、平台支撑”的运行格局,打造“一核多园N平台”功能布局。“一核”,即打造1个甘宁科创核心区;“多园”,即构建生猪、柑橘、中药材、特色小水果等200多个产业示范园;“N平台”,即培育引进一批科研平台。预计到2025年,科创中心将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0家,孵化平台100家,拟重点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预计30项,研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50项以上,为三峡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近年来,万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先后建成万州科技创新中心、三峡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绿色智造赋能中心,三峡库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及周边区县提供开放高效的科技人才、技术、信息服务。
同时,遵循科技创新发展的市场机制,通过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的通道,找准“契合点”,积极构建协同、高效、开放区域创新网络,大力推动校地、校企“联姻”,健全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联动机制,打通信息互通、人才共育、项目合作渠道,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成功促成地方企事业单位与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澳大利亚研究所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成功组建“浙大-金龙关键铜合金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近净成形香港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与上海、福建、山东、南京等地保持长期稳定科技合作,与达州和开州联合创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成功促成重庆三峡学院与重庆市龙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腾伟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厚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
科技金融平台“加油” 人力资本平台“添劲”
科技金融平台“加油”。走进位于经开区光电园的重庆西偌帕斯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内,物料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在各自的工位上加紧工作,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当我们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300万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救了急,现在公司发展得非常好。可以说,这300万元贷款很关键。”西偌帕斯公司董事长助理文森立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资金缺口较大,就在公司为融资难忧心的时候,万州区科技局及时与相关单位对接,公司获得300万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研发和生产很快恢复正常。
据了解,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是一种新型轻资产融资模式,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托“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建立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两个指标分级综合评价体系,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入库的科技型企业根据系统自动给出的信用等级评价,按照A-E信用等级,可以对应申请享受最高500万元,最低8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近五年来,万州累计向333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77亿元,引导试点发放商业贷款2.17亿元。
人力资本平台“添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万州围绕科技创新需要,靶向引进“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健全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机制,贯彻落实“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20条”,健全专业化、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深化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畅通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加大科技人才先进事迹宣传报道,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起科技人才“蓄水池”——引育“万人计划”“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等高层次人才164人,遴选科技咨询专家435人,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156名,创建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1个、区级51个,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市级7个,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4万人,研发人员达到3744人,创历史新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获202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督查激励。
走好“先手棋”、牵住“牛鼻子” 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位于万州经开区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集团)敞亮的车间内,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声,一个外形像“纺车”一样的设备匀速转动,一根根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铜管被收卷成盘。金龙集团副总经理张习刚介绍,这种“小小”的收卷装置是万州首个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的产品,每年能给企业带来800万元左右的“大效益”。
另一边,甘宁镇“四月红”玫瑰香橙园绿浪翻滚,果树一垄一垄排开,鸡蛋大小的玫瑰香橙缀满枝头,惹人喜爱。果园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果园不仅成功创建国家农业部柑橘标准化果园和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同时还被评为万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近百户村民增收。
不仅是“四月红”,经过不断注入科技元素,截至目前,全区玫瑰香橙种植总面积达14万亩,年产值达6亿元左右,撑起了12万农民的“钱袋子”,“小香橙”被打造成富民“大产业”。去年10月,由万州区果树技术推广站牵头,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等参与的“玫瑰香橙产业技术体系研发”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其实,这些从“小”到“大”的故事,只是万州聚资源、强基础、优生态,想方设法将“科技之花”转化为“产业之果”,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的最好注脚。
近五年时间,万州实施国家、市、区级科技项目1421项;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156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663项,解决技术难题1305项;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市级科技型企业738家,较2016年分别增长8倍和25.4倍;累计产出高新技术产品109个、农业新品种11个,90%以上实现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值占比3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渝东北的84%;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基地45家;26项成果获国家、重庆市政府科学技术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一番”,全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超50%,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占比提升到36.5%。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的种子已经在万州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撬起出乎意料的奇迹。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罗以 高海航 文/图
编辑: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