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采样员正在为居民采样。
在万州有这样一支核酸采样队,他们爬坡上楼,日行2万步;他们在黎明前起身,在凌晨争分夺秒采样;他们连续奋战,担负起辖区居家隔离、核酸结果异常等人群的采样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汇聚起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他们就是牌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核酸采样队。
爬完20层楼,下楼脚“打闪闪”
防护服、N95口罩、面屏……全副武装、肩上挎着装采样管和棉棒的袋子,提上酒精,11月16日下午1:30,采样员熊凤和贺小琴做完采样前的准备,又开始了采样工作。
“喂,你好,我是社区来采核酸的,请问你家具体在哪个位置?”为了节约时间,快到被采集者家附近时,贺小琴打电话与对方沟通。
“需要进行核酸采样的居民分散居住在各个地方,很多小区我们都不熟悉路,有时候对方也说不清楚,只有打电话反复沟通。就算知道怎么走的也会先打电话告诉他们,马上要来采样,平均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穿着防护服也喝不了水,一天下来嗓子快要冒烟了。”说话间,车辆到达目的地,两人拿上采样物资,一下车就快走起来。“今天下午要采四十几户,必须跑快点。早点采完,早点把标本送去检测,早出结果。”
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还没走几步,面屏上就起了雾。“这家住12楼,还好我们是从平层9楼开始爬,可以少走点楼梯。”尽管憋闷感明显,两人并没有放慢脚步。
“你好,来做核酸了。”很快到达被采集者家门口,开门后,一人登记、核对信息,一人快速采样,两人配合默契,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约1分多钟就完成了。关上门后,记者注意到贺小琴还对刚刚敲门时碰触过的地方进行了消毒。“我们接触过的电梯按钮、门把手等每个地方,都会进行一次消毒,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
结束核酸采样后,两人快速下楼,去到下一家,这是一户住在8楼的居民。“牌楼辖区老旧小区多,这段时间每天像这样爬楼不知道爬了多少层,每次采样结束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但为了群众的安全,我们必须爬。”熊凤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这是她的本职工作,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再苦再累都值得。
同样对爬楼梯印象深刻的还有核酸采样员潘静。前几天,潘静和同事去开展核酸采样,原本有电梯直达,却不幸碰上小区停电,询问物业后得知要晚上8点才来电,但核酸采样不能等,两人当即决定爬楼梯。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爬到20楼,面屏上的雾让潘静路都看不清,憋闷、恶心、想吐的感觉更是让她难受不已。来不及休息,强忍着不适,快速为被采集者采完样,又去到下一户。“这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采完样下楼的时候,脚都‘打闪闪’,小腿特别酸痛,回家就瘫坐在了沙发上。”潘静说,其实采样队的每个人都是这样,天天爬楼,有些老小区虽然装了电梯,但要刷卡才能坐,有时候不熟悉环境,常常得走很多冤枉路,一天下来大家的微信步数都在2万步左右。
而采样人的辛苦却远非如此,每组采样人员平均每天要采60多家,为了加快采样进度,他们节约防护用品,在采样过程中不吃饭、不喝水、不去厕所,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喊过苦、叫过累,没有退缩过。
24小时待命,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
虽然都是采样工作,但这支由20多人组成,平均年龄30多岁的采样队,主要承担着辖区重点人群上门采样服务,健康码异常、核酸结果异常复核等都要采。面对高风险、高强度,没有一人畏难,没有一人退缩,而是坚守岗位,全力以赴与病毒赛跑。
“有一个户籍在我们辖区的居民是从重点地区回来的,现在在五桥,需要立即进行采样。”万州未进行社会面管控前,一天晚上12点过,刚刚睡下的潘静,接到了这样的采样任务。
“好,我马上去。”挂断电话,潘静披上衣服就出门。先是到单位穿好防护服,准备好采样物资,便直奔目的地。采完样、送标本、送这位市民到隔离酒店,又回到单位放采样物资、消毒,忙完已是凌晨2点过。回到家短暂休息,第二天8点又准时开始新一轮的采样工作。
“像这种情况都要立即采样、立即送检,所以我们都是24小时待命。”潘静说,她们采样的这些人群都是高风险人群,特别是对核酸结果异常的要立即采样复核,感染风险大。虽然有危险,但穿上了这身衣服就必须对得起它。
对高风险人群上门采样,本身风险就大,在采集过程中,被采集者因咽部刺激而引起咳嗽或者恶心反射,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操作者感染的风险。但面对危险,大家没有畏惧,更关心的是标本采集质量。
“碰到这种情况会不会担心?”11月16日,当记者问到熊凤和贺小琴这个问题时,两人异口同声回答到“不怕!”“我们做好了防护,每次出发前都会互相仔细检查。我们更在意的是规范采集、精准采集,每一个动作都不能马虎。”两人眼神里透露着坚毅和战疫关头不下火线的坚定信念。
连日来,从清晨到凌晨,她们用脚步履行使命,用汗水书写担当。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用敢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使命感,诠释了职业的崇高与神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成为这座城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记者 辛晨 文/图
编辑: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