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天城小区。
海绵,柔软的质感,吸水性强;城市,坚硬的品格,包容性好。近年来,万州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人群汇聚于此安居乐业,而当一场倾盆大雨过后,就出现一道考题:社区道路是否雨水淤积,车辆是否变“轮船”,躺在家里是否能“看海”?加快建设“会喝水”的海绵城市势在必行。
昨日,记者从区住房城乡建委了解到,近年来,万州加快推进海绵设施建设,今年实施海绵城市项目21个,预计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约488万平方米,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构建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会“呼吸”——小区“呼吸”顺畅,市民乐享“绿意生活”
记者走访中发现,在万州,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区融入了海绵理念,让小区“呼吸”更顺畅。
在天生天城B区,小区内郁郁葱葱、别具特色的绿化让人忍不住驻足拍照。原来该小区在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美观实用的“海绵”因素,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等的铺装建设,与小区内的地形自然融合,达到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的影响。伴着一阵阵花香徜徉于小区中,呼吸着新鲜空气,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随后,记者来到绿地万萃城、双河口片区等小区看到,不少区域以雨水花园为主,按照汇水分区图将雨水花园凹地遍布在小区各个区域,其上部水生植物美化小区环境,其底部透水盲管纵横交错。这套海绵系统,小雨时涵养地下水、节约水资源;大雨时溢水排涝、蓄存水资源。旱季还可将蓄存与模块蓄水池的雨水,通过小区喷灌系统进行喷洒利用,不仅实现了水资源微循环利用,还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
“许多小区项目在建设时常罔顾自然规律追求一马平川,路面过度硬化,钢筋水泥替代了植被泥土。”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建设房屋时只顾建筑体本身,而忽视景观绿化,自然界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就容易被破坏。小区无法正常呼吸吐纳,应对雨水等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减弱,导致雨天内涝,蚊虫滋生,晴天热岛效应频发,社区乃至城市都容易变得了无生气。
“传统小区的路面铺装设计中,往往透水性考虑不足,积水成洼都是常有的事,而我们小区在这方面就设计得很周到。”家住天生天城的市民金秀兰说,小区将自然原理与人工技术充分结合,打造“会呼吸”的透水路面和景观路面,即使暴雨天气,排水系统依旧能够稳定“输出”,让业主出行体验特别好。
会“吐纳”——打破内涝困境,奏响和谐共生新乐章
万州各个小区内广泛运用“海绵”元素,那么,如何实现让城市道路“会喝水”呢?红花码头是一条新建完工的海绵道路,道路经过改造提升后,不仅在人行步道铺设了五彩斑斓的透水路面,还在绿化带中建设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保障道路雨水可通过绿地进行分散式控制,确保城市道路实现吸水、排水等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改造后的红花码头真是太漂亮了!每次路过,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让人忍不住想要在这里留个影。”市民陈冬清乐呵呵地说道,红花码头经过景观改造后,市民游客在此既能赏江景又能品美食,必将成为一处集望江亲水、观景休闲、美食体验的滨江新地标。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万州因地制宜,通过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过滤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雨水调蓄池、雨水收集回用等典型海绵措施,让城市的颜值得到大幅提升。
据了解,今年万州实施海绵城市项目21个,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绿地万萃城M3区域、天生天城B区、红花码头海绵项目已陆续竣工。截至目前,万州已完成了对高铁片区和双河口片区等地的海绵化改造,累计达标区域面积约3500万平方米。进一步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让城市更宜居更生态。
记者 别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