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高笋塘街道 太白街道 牌楼街道 双河口街道 龙都街道 周家坝街道 沙河街道 钟鼓楼街道 百安坝街道 五桥街道 陈家坝街道 高峰街道 天城街道 九池街道 龙沙镇 响水镇 武陵镇 瀼渡镇 甘宁镇 熊家镇 小周镇 高梁镇 李河镇 分水镇 孙家镇 余家镇 后山镇 弹子镇 长岭镇 新田镇 新乡镇 走马镇 罗田镇 龙驹镇 白土镇 长滩镇 太安镇 白羊镇 太龙镇 郭村镇 大周镇 柱山乡 铁峰乡 茨竹乡 溪口乡 长坪乡 燕山乡 梨树乡 恒合土家族乡 普子乡 黄柏乡 地宝土家族乡
当前位置:首页 > 万州资讯 > 正文

厚植沃土聚贤才 梧高凤至“百花开” ——在万高校、中职院校为万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发布日期:2022-10-12 14:09 来源:三峡都市报
摘要:连续几天的秋雨,斑驳了漫山的绿,平湖之畔,一泓凉意画出落叶的涟漪,轻轻敲打着城市的角角落落。室外,花香草绿绽梧桐;室内,忙碌而热烈的气氛弥漫——10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万州经开区天子园的重庆欧利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利美),谭万权正与同事们讨论优化义齿大数据库的相关技术细节。两年前,谭万权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欧利美实习,因为表现优秀,根据双方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他后来留在公司上班并成长为技术骨干。

万州经开区长安跨越生产车间,刚毕业到岗的大学生正在集中培训。 冉孟军 摄

在万高校学生到长安跨越车间学习实际操作技能。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连续几天的秋雨,斑驳了漫山的绿,平湖之畔,一泓凉意画出落叶的涟漪,轻轻敲打着城市的角角落落。室外,花香草绿绽梧桐;室内,忙碌而热烈的气氛弥漫——10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万州经开区天子园的重庆欧利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利美),谭万权正与同事们讨论优化义齿大数据库的相关技术细节。两年前,谭万权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欧利美实习,因为表现优秀,根据双方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他后来留在公司上班并成长为技术骨干。


欧利美项目总经理王龙介绍,为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公司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达成合作,成立口腔数字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引入“深蓝教育计划”和“美艺工作室”,通过设备、技术的更新发展、经营理念的改变,将多学科结合,品质、服务、技术支持、AI产业融为一体,实现全面推进,目前已实训学员百余人,其中大部分留在企业工作。


“人才的不断‘加持’,为企业‘添油加力’。”王龙告诉记者,得益于校企合作,公司建立了5个技术团队和一个研发团队,近3年时间研发的专利产品达12个,创历史新高。同时,公司于2021年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其实,欧利美的故事只是我区厚植沃土聚贤才,为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的一个缩影。


校企“联姻” 学以致用有才可用收获“百花开”


◆◆万千气象,风鹏正举。象牙塔内,活力不断迸发,我区通过政府搭台、校企“联姻”,实现了人才与企业同步发展、同频共振!


“在学校学的知识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当天一大早,记者来到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跨越)涂装车间时,工艺工程师张俊正在认真地对产线进行点检以及状态确认。就在前不久,张俊在公司举行的青年员工案例比武大赛中脱颖而出,受到公司的表扬和奖励,这让张俊越干越有劲。


其实,两年前,张俊还只是一名青涩的大学生,用张俊自己的话说,因为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相对比较窄,就在自己为毕业后找工作焦心时,因为在校期间表现突出,被学校推荐到长安跨越上班。


“我在大学学的是汽车服务工程,如果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联,那可真是‘两眼一抹黑’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张俊笑着说。


近几年来,长安跨越与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安全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三峡水利电力学校、重庆万州技师学院、重庆市万州区职业教育中心等万州中、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开展学生见习实习、打造“双基地”、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每年招收应届毕业生上百人,不仅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获得了想要的应用型人才,一举两得。


只有深耕学生学以致用、企业有才可用,才能实现“百花开”。我区依托在万高校、中职院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通过建基地、搭平台、育团队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的同时,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在万高校、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目前已成功促成重庆三峡学院与重庆市龙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腾伟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厚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欧利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市级以上研发平台43家,其中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重点实验室3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企业技术中心20余家,为全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涵养” 建起企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我区依托在万高校,不断厚植人才发展土壤,以此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在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车间,记者看到,高高耸立的大型液压成型装置上,重庆三峡学院的几位教授和博士生团队正在与企业科技人员探讨技术细节问题,这套快速节能复合材料液压机装置是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也是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承担的第4个国家级专项。得益于校企合作,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传统行业国有企业再次焕发“新春”,成功进入国内成套热压成型设备生产企业第一梯队。公司科研技术能力实现“节节高”。先后主导或参研了6项国家04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2项重庆市科技局重点科技产业项目,2项香港创新科技署支持专项,同时还主持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共8项,先后拥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项,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12项,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的新突破。


拴心才能留人。在万高校、中职院校在人才生态系统当中,是重要的供给侧。据了解,为建起全区工业企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实现人才精细管化理,我区相关部门建立了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坚持“人岗相适”,及时为优秀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岗位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一次优秀人才集中表彰活动,为更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留得住人才,才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为了通过人才“涵养”进一步激发科技型人才的创新热情,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我区秉承“以最好的服务来聚集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留住最需要的人才”理念,大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帮助解决民生方面问题,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遵循科技创新发展的市场机制,出台了相关引导、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大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切实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落地开花,在万高校联合辖区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57项,市级科技项目860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18个;拥有有效期内专利1344件,其中发明专利92件;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9件;近几年,全区累计兑现激励性政策资金2956万元,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万人,企业研发人员达到1686人,创历史新高,真正建起企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厚植“沃土” 为企业腾飞提供“源动力”


◆◆一方水土,四方辐辏。人才是兴企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万州区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资源”,奏响“人才强企”和声。


“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每年,公司都会引进在万高校毕业生,为企业创新力量提升注入活力,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位于万州经开区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集团)敞亮的车间内,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声,一个外形像“纺车”一样的设备匀速转动,一根根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铜管被收卷成盘。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习刚介绍,这种收卷装置是万州区首个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的产品。“你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装置,它可以直接卷曲退火热处理的软态金属管,铜盘管长度大于10000米,单盘重量超过850公斤,相当于传统工艺4盘到6盘的量。”几年前,金龙集团成立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收卷装置,2019年技术逐步成熟并在生产中应用。说起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张习刚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得益于校企合作,公司科技创新不断突破,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来,金龙集团就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生产效率提升了10%、能源利用率提升了8.7%、产品不良品率降低了15%、运营成本降低了22.2%。


“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围绕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新型能源五大产业,以及铜及铜合金材料产业链、铝及铝合金材料产业链、绿色建材产业链、粮油加工产业链、特色食品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船舶及船舶配套产业链、照明电气产业链、医药产业链、化工产业链等10个特色产业链,从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研发与革新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是重庆市两大职教中心之一,现有高校8所,中职学校11所,在读学生超过13万人,每年有近4万名中、高职毕业生和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周边地区可集聚劳动力资源250万人以上,为万州工业高质量发展输入“大智慧”,为全区工业企业腾飞提供“源动力”。

记者 黄玉保 吴雅娇 通讯员 申华 周元亚 王红梅 文/图

编辑: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