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收割作业。
今年,恒合土家族乡大力实施粮食稳产增产计划,其发展的八一村千亩高标准农田在遭遇夏季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影响后,保持了亩产500公斤稻谷的水准,总产量预计超过50万公斤。产业的兴旺,给小山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处在稻田核心区的岩上户院落借势掀起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15户村民率先开办民宿。9月18日晚,记者来到岩上户院落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村民们秋收的喜悦。
在暮色中来到岩上户,老远就听到院子里传出的收割机声和吆喝声。
走近一瞧,宽敞的院坝被前来装运稻谷的车辆和几辆小轿车挤得水泄不通。吃过晚饭的村民不约而同凑到田坎边,齐刷刷地望着一个方向。
夕阳余晖映衬下,成片的稻田犹如一块金色地毯,与42栋民居辉映成景。两台大型收割机在滚滚稻浪中穿梭,随着齿轮转动,谷粒、稻草迅速分离,谷粒归仓,秸秆还田,一气呵成。
“秸秆则通过粉碎处理,从收割机尾部吹散到稻田里,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还能化作有机肥滋养土地。我们准备这一季稻谷抢收完了,就带无人机上来播种油菜,稻油轮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种植大户李达山一大早便开始了机械化收割作业,在记者到来之前,他已经对部分田块进行测产,“一亩差不多500公斤,这比我预想的好很多。”
田坎边,看“热闹”的村民也聊得起劲。
“刚刚回屋吃了个饭的工夫,半个小时不到嘛,一亩地就被搞定了!想起去年收谷子,我屋两个人从早忙到黑,一亩地收了五天五夜才收割完,那是累得够呛。”村民聂少英说。
一旁76岁的蒋婆婆接过话茬:“你还年轻哟,你看现在哪个家没得台打谷机嘛。想想我们那个年代,还是用老黄牛耕地,用打谷桶敲打谷子,插秧、收割,全靠这双手。现在条件稍微好点的,都是请人来机收,省时又省力。”
“听说他们这新米,要卖到5、6块钱一斤。”不知是谁补了这样一句。
“是不是哟?”蒋婆婆开始有些疑惑,想了想又说,“不过,我们高山的米确实好吃,卖贵点也不稀奇。你也别管那么多,坐在屋头就把流转费拿了,还能就近打打工,啷个不好嘛。”
望着稻田,回忆起从建设初期的纷纷扰扰到抗旱保收的点点滴滴,村民涂兴荣更是感慨万千。
“一开始村里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少数村民还是不理解,主要是争论田块集中后土地界限被打破的问题。我是组长,必须要带个头,支持村里的发展,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涂兴荣第一个将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了李达山,小散碎的土地不仅汇聚成一块大田,还配套建设了生产道路和灌排渠道等基础设施。此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总算顺利铺开。
“只是没想到夏天又遇到了干旱,大嫂还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来修蓄水池,解决了好多人吃水的问题呢。”说话的是村民杨东英,与涂兴荣是妯娌关系。
从见到杨东英起,她便在厨房里忙活。她扎着一个麻花辫,看见谁都笑。她的丈夫正在整修自家的院坝,为晾晒谷子做着准备。
“他搞建筑20年了,木工、砖工、水泥工……样啥都还得行,屋头里里外外装修全部是他搞定。今年我们院子环境整治了,好多人都来参观。政府的人说要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喊我们发展民宿。我和他商量后,觉得还是要得。把屋头装潢下,就算没得客人,自己住起也舒服。”杨东英一边挥动着锅铲,一边乐呵呵地说。
豆豉腊肉、小炒肉、家常豆腐、猪油土豆、剁青椒……一会儿功夫,饭菜已上桌,香气溢满了整个屋子。
“记者同志,在我家吃个便饭,尝尝我们这高山上的大米如何。”就这样,投宿岩上户的第一顿,在涂兴荣和杨东英一家人的盛情邀请下有了着落。
“要是以前,我怕你这个城里来的姑娘在我们这儿住不习惯呢。”“待会我带你去老向家的民宿看看,他那儿环境好,两个儿子在外面挣了钱,花了几十万装修,房间大,还有阳台和独立卫生间。”“要我说,我们岩上户几十栋房子都还修得不撇,有15家民宿都开起了。”“明年你再来,我这里也装好了。别的不敢说,我这个民宿最大的亮点,推开窗迎面就是稻田。”……
屋里,一屋子人越谈越熟络,越拉家常越高兴。屋外,亮起的太阳能路灯,合着大家的欢笑声,让微凉的岩上户院落变得格外温暖。
记者 张倩 文/图
编辑: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