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收割机第一次出现在田间地头。
夕阳西下,劳作的村民走过收割后的田地。
村民聂少英拉着76岁的蒋婆婆看稀奇,山乡告别手耕时代。
充分利用土地,山村建起千亩高标准稻田。
李达山的儿子、侄儿分别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机械和货车无缝衔接,将稻谷运往车间烘干。
父子齐上阵抢收抢运忙。
9月19日,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村民聂少英拉着76岁的蒋婆婆来到稻田边观看收割机收割水稻。刚刚过去的7、8月份,这里经历干旱,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年初打造的千亩高标准稻田干旱缺水,收成让人揪心。收获的季节,村民的目光聚焦千亩高标准稻田,聚焦稻田里出现的大型收割机,聚焦经历干旱后的稻田收成。
近期连绵阴雨天气,19日是个艳阳天,天气预报显示,第二天起便是连续一周的阴雨天气。种粮大户李达山带着儿子、侄儿、工人及机械设备从100公里外赶来抢收水稻。一大早,李达山的儿子、侄儿分别驾驶两台收割机在田地里忙活,这是大型收割机第一次开进这里的田地。党员干部、志愿者来到田间地头,收的收、抬的抬,一起为颗粒归仓忙碌。在大家的努力下,两台收割机当天完成了400多亩水稻的收割。
由于年轻力壮的村民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八一村村民零散种植水稻,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土地利用率不高。今年,作为重庆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乡的恒合土家族乡,在八一村打造了千亩高标准稻田,为村民致富增收播种下希望。
今年夏天,创纪录的高温少雨天气席卷万州大地,地处高海拔地区的八一村经历了干旱缺水的考验。区应急管理局紧急搭建灌溉水管,党员干部送水到户,村民涂兴荣垫资修建蓄水池……齐心协力渡难关,保住了这片稻田。李达山说:“大部分水稻收成还不错,部分亩产能达到650公斤。”
农田改造、抗旱保苗、保产保收,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记者 冉孟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