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生产车间。
长岭镇安溪村石地坝议事点。
积分超市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活力。
乡村处处美如画。
河水清澈,草木葱茏,道路干净,庭院整洁……乡村处处美如画。万州区把乡村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推出治理新模式,激发乡村新活力,乡村文明和谐新风扑面而来。
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区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增“颜值”,振兴提“气质”,生活提“品质”,努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榜样引领
创新模式,基层治理“优”起来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是长岭镇安溪村创新基层治理取得优异成绩的体现。
在9月上旬召开的全市乡村治理片区会上,与会人员走进长岭镇安溪村,考察学习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先进经验。安溪村坚持党旗领航、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村GDP破亿元,很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韵味,打造出一些亮点,形成了一些经验。石地坝院子的法治文化大院、法治小栈、法治学校等得到与会人员的称赞。
安溪村石地坝院子位于安澜谷上方300米左右,入院口有个大核桃树,华盖如伞、郁郁葱葱,诉说和见证着安溪的沧桑变迁。石地坝院落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形成,院落名取意于本地风景气候适宜,以石板地坝为主,寓意“石来运转”,又寄托了先民们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整个院落从下往上阶梯分明错落有致,现有42户133人居住,邻里关系团结和睦。
安溪村石地坝院子治理中,注重法治兴村,法治强村。院落设有法治文化大院、法治小栈、法治学校等,通过书写法治标语,绘制法治漫画,开办法律讲堂等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增强广大村民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能力,构建共建共享的法治格局。
在安溪村冉家院子,将法治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全村村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浓厚氛围。
安溪村翠玉梨示范园,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整体规划,以核心示范园为引擎,以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补充,建立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以改善基础设施实现产业撬动,以业主先期介入实现示范效应,以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实现增收致富,涉及农户321户897人,其中脱贫户132户357人。
这只是安溪村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些事例。安溪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出“333”基层治理模式,即创建红袖章志愿者服务队伍、乡贤队伍、法治队伍3支队伍;创建法治宣教平台、德治教化平台、智能监控平台3个平台;深化依法治理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积分考核评估机制3项机制。
安溪村创新“四个家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开展1次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活动,评选出10名好媳妇好婆婆,弘扬文明淳朴的乡风。新建400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和党建文化广场,配套完善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全村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充分挖掘院落宗祠、农耕、孝道、躬读等文化。在传统佳节举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龟蚌舞”“根雕”等节目展演。现在的安溪村,全民知法守法蔚然成风。
奋战现场
改善环境,绿色循环“转”起来
来到龙驹镇梧桐村芦花鸡西南繁育中心有机肥生产车间,机器运转的声音立即传入耳际。随着传送带的运转,生产的有机肥源源不断从高大的发酵罐传送到储存场。工人将肥料装袋、装车,运往周边乡镇作为果树、庄稼的肥料,深受种植业主的喜欢。
“这个有机肥生产车间,不仅解决了养殖场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还形成了绿色循环,确实作用很大。”芦花鸡西南片区繁育中心负责人向光斌说,没建立有机肥生产车间前,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很让人头痛,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现在变废为宝,实现了种植养殖绿色循环,消除了污染,改善了乡村环境,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养鸡场的鸡粪等废弃物怎么处理,这确实是个大问题。龙驹镇梧桐村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2018年投入使用,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壮大,鸡粪处理问题慢慢突显出来。“鸡粪很臭,处理不好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村民也有意见。”向光斌说,这个问题出来后,很快就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多方努力,通过鲁渝(济万)协作平台,在芦花鸡西南繁育中心内建立了有机肥生产车间。除了主要设备发酵罐,还有粉碎机、烘干机、冷却机、输送机等配套设备。
养殖场的鸡粪等废弃物经过收集,装进全封闭式发酵机进行发酵、除臭等工序,最后变成有机肥,整个工序实现了无臭无害化,生产的肥料也没有臭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鸡粪变成生产绿色有机肥,输送到旁边的储存处,就可以进行装袋销售了。
“现在一天能生产有机肥10多吨,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今后还可以生产更多。”向光斌说,生产的有机肥还很抢手,除了附近乡镇,湖北利川的种植户也过来购买,还能带来一笔收入。
梧桐村村民方文柏也经常买这里的有机肥作为庄稼的肥料,他表示:“现在村里不少村民都是用的这种有机肥,使用后效果很好,庄稼长得快,土质也越来越疏松。”
“鸡粪变成有机肥,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有机农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有机肥的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向光斌说,通过对鸡粪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问题,改善了乡村环境,而且还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各种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机肥生产车间不仅消解了梧桐村生态养殖场的鸡粪等废弃物,还帮助其他养殖场将鸡粪等废弃物处理成有机肥,实现废物再利用,有利于保护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推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决战时刻
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抓实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我区专门安排资金,在全区着力创建55个乡村治理示范村,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并纳入全区2022年“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建设重大项目予以推进落实,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逐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在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中,我区坚持以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为抓手,以“院落工作日”为载体,以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要求为标准,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
政治引领筑牢治理基础。我区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以区政府副区长为召集人的全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领导高位推动,区级部门问题共商、任务共推、数据共享工作格局;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实施农村党建提升行动,持续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强化乡村调查,按照市里统一部署,区级组建专项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乡村调查,进一步摸清现状、找准问题。各镇村分级开展乡村调查并形成报告,为有效深化乡村治理提供支撑。
自治强基激发治理活力。我区推广运用“积分制”,印发《万州区深化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建立全区推广运用积分制工作调度机制,坚持“月调度、季排位、年终考核”,将积分制工作纳入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终考核;整合推进“清单制”,谋划制定我区“六张清单”,全面开展“清单制”宣传、培训、公示等相关工作,稳步推进清单制落地见效;创新开展“院落工作日”,印发《万州区党建引领“院落工作日”实施方案》,组织区领导及区级部门、乡镇领导、驻乡驻村干部等力量每月下沉院落现场办公,协商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法治保障提高治理水平。我区深化“六调对接”机制,运用警调、检调、诉调、复调、公调、访调“六调对接”措施对乡村社会矛盾进行分类甄别、分级消化和分别处置;深化“三官一律”进村(社区)机制,组织法官、检察官、村(社区)民警、律师包片联系各镇乡街道、村(社区),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深化法治培训宣传,建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实现“一村社一法律顾问”。
德治教化激发治理动力。我区注重宣传教育,把文明实践活动纳入乡村治理积分,开展“黄葛树之声”理论微宣讲,“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拓展文明实践;注重移风易俗,深化“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开展“新婚俗、新风尚”和“推动婚俗改革、弘扬新风正气”等宣传教育活动;注重典型选树,出台《万州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工作方案》,打造家风文化墙,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家风家训、美丽庭院等典型。
智治支撑提升治理效能。结合乡村振兴驻村驻乡工作,建立共驻共建单位协商治理队伍,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推进数字治理,以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为重点,持续推进55个示范村建设。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委托三方机构开发乡村治理积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运用“积分制”;提升治理实效,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机制,着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持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
我区还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持续深化乡村治理。以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为抓手,强化激励约束,加快推进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治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院落工作日”,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
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出台乡村产业发展针对性措施,盘活村集体资产,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落实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带动增收支持措施,吸引在乡村治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商务营销等各方面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专家型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进一步强化资金投入,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记者 夏荣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