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铭重工车间忙中有序。
江东机械轻量化项目。
三铭重工员工用劳动书写别样的美。
江东机械成功研发国内首台4000吨超高强钢热冲压高速压力机。
江东机械厂区一角。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罗以 吴波 文/图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为了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牵住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的“牛鼻子”,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和科研单位集聚,补齐技术短板,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万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用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新优势,让跳动的城市创新脉搏更加强劲有力。
是的,创新的“种子”落入深耕过的“沃土”,正在成长为参天大树,如点滴活水汇入江海,并在这345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延续着繁华。
榜样引领
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四千吨超高强钢热冲压高速压力机
平湖盛夏,山青水阔。8月4日清晨,街道在夜晚的沉寂中苏醒,纷繁的城市喧嚣淹没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东机械)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来回搬运物资,操作设备,加足马力忙生产,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在新时代,自主创新既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腾飞的翅膀,只有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江东机械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雪飞介绍,就在前不久,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4000吨超高强钢热冲压高速压力机已正式交付于国内某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即将进入调试和试生产阶段。
据了解,该设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工称力为40000KN,其刚性强、精度高、稳定性好,主要用于商用车超高强钢零部件的生产。多项技术指标在同类型设备中为国内首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
刘雪飞告诉记者,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江东机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端智能产线集成与应用为主要研发方向,重点围绕轻量化成形技术、智能化成套技术两个方向,通过加大硕博人才引进力度、聘用行业专家,积极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不仅打造出了一支重庆市创新示范团队,还拥有重庆市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目前,江东机械拥有160余名科研人员(含外部科研平台),聘用行业专家8人,并先后与重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联合成立“锻压装备及成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近净成形香港工程研究中心”“传动控制研究中心”,并和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北京机科国创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和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搭建了高起点、高层次的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公司科研技术能力实现“节节高”。
近几年,江东机械先后主导或参研了6项国家04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2项重庆市科技局重点科技产业项目,2项香港创新科技署支持专项,同时还主持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共8项,先后拥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项,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12项,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的新突破。
截至目前,江东机械拥有国家专利125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先后获得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2项、重庆市级科学技术成果8项、重庆市重点新产品8项、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10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1项,并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链主”企业及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用实干为万州制造业争光。
奋战现场
公司有“温度”,员工积极性高涨
8月5日,晴!骄阳似火,蝉声聒噪,一个字,热!走进位于万州经开区九龙园的重庆三铭重工有限公司的车间,焊花闪耀,机器轰鸣,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汗如雨下的面孔和有条不紊的生产景象,车间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忙中有序。
“大家都坚守岗位,战高温、保生产。”三铭重工电控事业部部长毕隆祥笑着说。
随着一阵阵的“呲呲”声,四溅的焊花舞动着激情,闪烁的弧光飞舞着、变幻着,紧接着折弯、加工、焊接、精加工,工人们配合默契,工作衔接到位,将现代化工厂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高温,毕隆祥依旧保持高涨的热情,一边指挥工人,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
“今年1至7月的产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毕隆祥介绍,三铭重工共有4条生产线,目前一线126名工人全部满员上岗。
“随着近期天气‘炎值’的持续爆表,大家的大干气氛也达到高潮,我们的信念就是把握今天,再认真一点点;挑战明天,再努力一点点。”车间主任付贤均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班组共20个人,主要负责装配、打磨、油漆等工序。按公司规定,进入伏天后,他们只需要上半天班,从早上6点半至13点,下午休息,可眼见着公司的订单接到“手软”,为了赶进度,他与工友们每天都会主动提前半小时到车间。
“公司的产品不愁销,大家越干越有劲。”一旁的工人向军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工服上的坨坨汗渍,就是工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有力证明。
“员工是企业发展之本。”三铭重工办公室主任刘斌华介绍,针对高温天气,公司除实行半天工作制、增加车间通风和排烟除尘设备,尽力改善作业环境的同时,足额发放防暑降温药品、为各车间配送冰镇矿泉水、绿豆汤、西瓜及清凉饮料,每天安排专人到车间,随时关注员工身心健康,防止中暑。
“公司有‘温度’,员工积极性高涨。”三铭重工研发部负责人万沣告诉记者,为满足市场需要,研发部22名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发了圆锥破、移动式破碎站、固定式破碎机、移动式破碎站、环保配套系列设备等市场前景好的一流高端产品,目前已全部量产。
“大家都铆足了劲,确保公司生产实现‘全年红’。”万沣一脸认真地说。
决战时刻
瞄准创新“未来赛道”,为高质量发展“加油赋能”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万州全社会研发累计投入达40.5亿元,居渝东北第一。下半年,我区将继续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瞄准创新“未来赛道”,为高质量发展“加油赋能”:坚持科技创新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突出技术与产业、民生相结合,重点支持百亿级铜、特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持续加强大健康医疗医药技术研发,重点打造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四大中心”,推进实施“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立足我区“双两百”大城市格局,重点围绕城市管理、智慧交通、污染防治、公共安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研发。
同时,立足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平台、人力资本平台、设施管理平台等,加大创新主体引育,赋能科技型企业发展新动能:在全区已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5个、市级17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农业星创天地1个的基础上,加大创新主体引育,力争年底全区累计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719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提升区域创新密度和显示度,让跳动的城市创新脉搏更加强劲有力。
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学引育布局创新主体,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推进重庆“平湖英才”“科技特派员”等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内实现辖区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库入库团队77个;全区国家“万人计划人选”“鸿雁计划”“平湖英才”等高层次人才达到164人,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4万人,研发人员达到3744人,市、区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达到62个。同时,与相关部门一道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供住房落户、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便利,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万州创新创业,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加速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申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获批311家、金额3.5亿元,创历史新高。接下来,区科技局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入库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路径,落实重点企业“一企一档”工作机制,加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基础工作,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进行建档管理,从企业科技团队、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平台或装备设备、创新研发项目、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并安排专人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上门为企业介绍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培育入库的路径和相关政策,通过送政策进企业活动,了解企业需求。
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业务指导和政策宣讲,为科技型企业发展谋划献策,积极帮助科技型企业申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行稳致远,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创新水平的长足进步,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