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向氏民居。
修缮后的金黄甲大院。
修缮后的文氏宗祠。
修缮后的何其芳故居。
今年以来,万州区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创新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和文物保护利用,多举措促进文物活化利用,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现场
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让学生爱上文博
近日,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联合陈家坝街道走进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开展了“博物馆进校园 让文物‘活’起来”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流动展览、讲座、播放科普视频等形式,为同学们带送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博课。
活动中,《盐井沟古象》讲座在学校多功能厅举行,讲解员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播放科普视频,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秘一百万年以前,生活在万州新田镇盐井沟的远古王者——东方剑齿象和它的动物伙伴们,了解远古时期盐井沟的生态环境、动物群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群消失的原因;随后,同学们通过听、读、看、悟的形式,跟随讲解员观看了流动展览《虎佑神州》,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生肖文化和“虎文化”,倡导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他们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看了展览真是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五年级学生李颜峰说,通过活动,让他对文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他对文博的热爱和兴趣。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会继续充分利用展览资源,创新博物馆的展览展示。通过宣讲、文博课堂等形式,将展览“搬”到课堂上,让博物馆的宣教活动与校园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
举措
推进文化遗产挖掘保护 让文物“活”起来
万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了把更多埋藏在乡间田野、鲜为人知的文物“亮”出来,2016年开始,万州区启动了镇(乡、街道)历史文化挖掘工程,组建专家组分期分批对21个镇(乡、街道)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理清资源状况、发展脉络,挖掘蕴藏价值,编辑出版了《流淌的乡愁——万州区镇乡历史文化挖掘工程成果》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正在编撰第四辑。据悉,这些成果已分送到各镇(乡、街道)、部门、星级酒店、旅游景区。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万州区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万州区高度重视文物的修缮保护,多渠道筹措资金,完成修缮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例如,地处区内近郊的文氏宗祠、万斛城、何其芳故居、金黄甲大院、向氏民居、司南祠等文物,完成修缮后已交由镇乡或国企运营开放。
目前,天生城大遗址公园、三峡水电工业园等三峡后续文化产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正有序推进;西山钟楼大钟、观音阁、六角亭、瀼渡电厂厂房等维修方案正抓紧编制。此外,万州区还以文化体育人才帮扶进基层为契机,多批次组织文物博物专业人员深入辖区镇乡开展地面文物保护、文物鉴定、乡情展览等服务。文化遗产“软实力”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打造VR真人讲解平台 让文物“火”起来
为补齐万州区地面文物活化利用不足的短板,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历史文化资源讲解的需求,今年,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正在实施“文物+旅游”的创新融合。围绕三峡平湖旅游区AAAA级景区的一些文物古迹,打造VR真人讲解平台,让游客身临其境了解万州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文物“火”起来。同时,以文化赋能城市扩容提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据了解,此次打造的VR真人讲解平台借鉴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打造“金牌讲解”平台、北碚区建设“百馆之城”等先进经验,在万州滨江环湖景区、高笋塘商圈等重点区域,选择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西山钟楼、西山抗战遗址群、西山碑、太白岩石刻、观音阁、六角亭、洄澜塔、文峰塔、岑公洞石刻、万县旧城墙、何其芳故居、陆安桥等保护等级较高、游客流量较大、讲解服务需求较多的地面文物,建设数字文旅共享解说平台。
据介绍,该平台包含资源管理平台、数字文旅共享解说系统和传播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录制专家学者、专业讲解员的实景文物VR真人讲解,在文物点铺设二维码,链接微信H5轻应用的方式,让观众在现场使用微信扫码,即可享受身临其境的互联网VR视频金牌解说服务,并可对讲解进行评分、评价和分享传播。此外,平台还可以对扫码、评分、评论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借助科技与文物相融合 让文物“潮”起来
为充分发挥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作为中华民族红色文化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的作用,今年以来,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持续开展红色基因库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红色文化数据标注,加大红色文化产品开发,努力实现红色信息人人共享,红色精神如影随形,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文物“潮”起来。
目前,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基因库已完成1605件(套)移民文件、档案、表册等纸质文物藏品的扫描采集;完成移民文物平面拍摄336件(套),拍摄照片2329张;完成移民图片资料收集整理3500余张;完成音视频采集176件507部,总时长超过170小时;完成脱胎黑漆花瓶、三峡移民感动中国奖杯、三峡移民感动中国证书、三峡大坝岩芯石等7件重要历史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完成《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移民展厅三维导览建设;与重庆广电合作开展“云上博物馆”项目;规划开展红色基因库下一步红色数据标注、关联工作。
借助科技有利于文物的修复。在去年,万州首个专业文物保护修复基地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成立。该基地是一个集文物修复、传承、交流、学术研究和实用型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多维度平台。
自该基地成立以来,已利用现代科技和传统手工工艺相互结合的方式,完成了398件(套)三峡出土文物的修复任务,70%的修复品已对外展出,展现了文物修复师们“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记者 向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