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曲艺(四川竹琴)非遗传承人正在给孩子们授课。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数 说
目前,全区建成52个镇乡(街道)、63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1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197个文化中心户。完成太白街道、沙河街道、长滩镇文化服务中心等8个特色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投入使用南浦剧场、群星剧场等4个小剧场,完成太白街道百姓大舞台建设。
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抓好文化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当前我区文化旅游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下一步该如何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以及文化阵地规模的壮大?记者就此采访了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
多举措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万州,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历史悠久,从巴蔓子、严颜、甘宁、秦良玉等历代忠烈战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留存的文化遗迹;从灿烂辉煌的“大溪文化”,到浓厚的巴渝文化、三峡移民文化,万州有着三峡文化丰厚的底蕴和积淀。
区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方国介绍,近年来,万州以加快建设三峡文化高地为目标,深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阵地规模不断壮大,文化惠民活动异彩纷呈,文艺作品质量持续提升,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态势行稳向好。
文艺精品创作好戏连台,接连不断。我区先后成功推出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薪火》,大型现代川剧《鸣凤》《白露为霜》《峡江月》,儿童广播剧《“事儿妈”宋小娥》等文艺精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市级奖项,谭继琼和何菊芳分别摘得戏曲“梅花奖”和曲艺“牡丹奖”,“中国戏剧 万州现象”享誉在外。
黄方国表示,按照党代会的部署要求,接下来,区文化旅游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关于“深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抓好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一手抓民生保障,一手抓经济赋能,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的总体思路,着力三个求均衡,即:城区与乡镇求均衡、事业与产业求均衡、精品打造与经济占比提高求均衡,努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百姓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为书写万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供优质文化惠民服务
近年来,万州文化惠民活动异彩纷呈,极大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先后围绕支洽会、旅游节等全国性重大节会活动,举办了世界大河歌会、春节文艺惠民晚会等品牌活动。相继承接“巴渝儿女歌唱党——重庆市万人同唱一支歌万州区分会场”“第五届‘书香重庆 阅读之星’有声阅读大赛诗文诵读决赛”等市级群众文化活动,每年还开展文艺(戏曲)演出进基层服务,年均完成流动文化服务下乡2000余场,播放惠民电影8000场,推动艺术普及进社区、进学校,让更多人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丰厚成果。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黄方国表示,在实施文化惠民服务方面,万州将持续开展区域性重大文化活动,持续打造世界大河歌会、春节文艺惠民晚会、三峡江滩音乐季等品牌活动,做好“中国曲艺之乡”后续巩固工作和活动开展。结合“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进一步做实做好送戏下乡、文化进校园、高笋塘商圈文化氛围营造、惠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
推进文物保护传承利用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保护传承好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建设管理好历史文化场馆;提质升级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公园、名镇名村和人文景观,留住更多乡愁记忆,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万州是文物大区,全区1170处不可移动文物记录了我区的历史文脉,是承载历史、凝结乡愁、传承峡江古韵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万州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通过文物保护修缮,让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方式也渐趋多元,多处修缮的文物“活”了起来。2021年,完成何其芳故居、五间桥、万斛城、王氏宗祠的等建筑的修缮保护。其中,修缮后的何其芳故居已经成为万州保护革命文化资源、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的重要文化名片,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发展。对闲置国有房产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具有万州本土特色的党史教育基地,推出《江竹筠生平事迹展》《下川东革命历史展》。
黄方国说:“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天生城大遗址公园建设和三峡移民文化挖掘提升工作,启动第五批历史文化挖掘工程,拍摄系列三峡移民故事,让广大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峡工程、了解三峡移民。”
另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方面,万州将完善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创建“万州剪纸”等非遗就业工坊15个,谋划“万州石雕”“万州烤鱼”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竹琴教育基地申报工作。打造融保护传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具有万州特色的非遗品牌产业,推动万州石雕、泥塑、木梳、刺绣等非遗成果走向品牌化。
记者 向韬 文/图